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上海市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践指南

  • ISBN:978-7-5428-5202-1/G.2928
  • 著译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编
  •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 定价¥30.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针对小学教学中存在的拔高要求、忽视兴趣与习惯培养、评价与教学不相一致等问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着手构建“上海市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支持系统”,为教师将课程标准融入教与学全过程提供坚实支架,从而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努力让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地,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中,关键在于课程目标的逐级分解与落实,在于以评价引领、促进学生学习,在于课程视野下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最终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为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牵头,各区协同,基层学校参与,整合市、区、校三级教研资源,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形成了“问题导向→实践研究→经验提炼→路径归纳→文本编撰→校本实施→成果转化→反思改进”的不断循环、优化的上海课改行动模式,共同实践探索和提炼形成了课程目标分解技术、分项等第评价机制和单元教学设计规格,形成了“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整体实现路径。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重点开展三方面的研究。
      第一,细化课程要求,使课程目标逐级具体化。针对目标笼统等问题,梳理学科内容结构,聚焦学科学习价值,明确课程目标内涵指向;界分课程内容的学习水平,精准课程目标的达成结果;探索课程目标的分解策略,明晰目标逐级具体化的技术路径。
      第二,架构三维评价框架,探索分项等第评价。针对学业评价中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的现象,指向课程三维目标,聚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架构分项评价框架;依据目标达成,区分表现水平,研制分项评价等第标准;强调评价融入学习过程,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进功能。
      第三,研制单元教学设计规格,促进“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针对教学与评价不相一致的问题,以单元教学为抓手,提炼基层实践经验,架构基于课程标准、凸显目标导向的教学和评价设计与实施整体路径,依托属性表和问题链,形成保障“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系列规格。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陆续推出小学8门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指南和单元教学指南等30多册指导文本,形成了研行并举、政策导向、梯次推进、校本实施的工作机制,服务于全市16区900多所小学上百万名学生,实现各校、各学科、各年级全覆盖。实践成果被上海市教委转化为《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得到《人民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获得上海市2017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本书是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之一。它是教师教学与评价的实践指南,其核心价值在于,如何在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理念深入教师人心的基础上,促进课程标准真正落地,通过理论解读、技术实现和案例呈现等手段,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操作指引。本书沿着教师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与调整改进的总体思路,逐章呈现学习目标确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评价活动设计与实施、基于评价的教学调控。本书所呈现的技术、机制、规格,强调实践归纳与提炼,它不是基于理论的推导和演绎,而是理论指导下扎根实践土壤的经验归纳,要求从实践中来,并最终能够回到全市所有小学的实践中去。
      希望本书所呈现的技术是科学易行的,所呈现的案例是亲切熟悉的,能为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随着认识的转变与研究的深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也必然会产生新的做法和新的技术。希望大家能够携手探索,继续为实现“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而努力。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项目背景 /3
      第二节  项目推进方式 /10
      第三节  项目主要成果 /20
      第四节  项目成效 /26
 
第二章  学习目标的确立 /29
      第一节  确立学习目标的依据 /31
      第二节  目标叙写的规范要素 /39
      第三节  目标分解的技术策略 /48
 
第三章  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53
      第一节  学习内容的整体规划 /55
      第二节  目标导向的活动设计 /65
      第三节  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71
 
第四章  目标导向的学习评价设计与实施 /79
      第一节  基于课程标准评价的实践特征/ 81
      第二节  目标导向的学习评价设计 /85
      第三节  目标导向的学习评价实施 /108
 
第五章  基于评价的教学调控 /121
      第一节  教学活动前的预调控 /125
      第二节  教学活动中的即时调控 /132
      第三节  教学活动后的延续调控 /141
 
后记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