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遥望天上李元星:李元科普作品选暨百年诞辰纪念

  • ISBN:978-7-5428-8520-3/P·25
  • 著译者:李 元 著 李星燕 李兆星 李星玉 整理
  •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 定价¥9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序言

我国科普界耆宿李元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现代天文学和科学普及事业从举步维艰到蓬勃发展的历程。他出色地继承和弘扬了前辈天文学家普及天文的优良传统,用火一般的热情实践了科学知识应该大众化的理念,在引进世界科普名著、繁荣原创科普作品、创建我国第一座天文馆、倡导太空美术等诸多方面硕果累累,也不断激励着后来者更上层楼。有缘为《遥望天上李元星》作序,我倍感荣幸。

2025年6月30日,中国科普研究所举办“李元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副所长张利洁主持,所党委书记庞晓东致辞。在会上播放的李元先生纪念视频中,李星玉女士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父亲就是热爱星空,而且赞美星空。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把工作、生活和他的兴趣结合在一起了。”

有两部著作对了解李元其人其事很有帮助。一部是《李元访谈录》,系“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之一种。丛书主编樊洪业先生顾及我的“科班”天文背景、长久的科普热情,以及尤为重要的与李元先生的数十年交往,遂命我审阅书稿。我认为这部作品相当成功。

另一部是《科普之星——李元》,系中国科普研究所成立30周年之际出版的“科普人生:聆听老一辈科学家娓娓道来的科普历程”丛书之一种。李元亲自为此书写了《我的科普之路(代序)》,用4个小标题概括了自己的人生:“认星座是我的起点”“紫金山是我的大学”“天文馆是我的理想”和“宇宙美是我的追求”,真是言简意赅,鲜活而又精准。

《李元访谈录》的访者李大光先生说得好:“李元先生,平生无门无派,但他广结善缘,为人处世的方式使他拥有很多朋友。”确实,敬重师长、友爱同志、提携晚辈,李元都做得近乎完美。尚忆多年前有一次聊天时他问我:“如果一次多人聚会氛围有点沉闷,你能不能当场调动大家的情绪,使气氛迅速活跃起来?”我说:“好像比较难。”李元微笑道:“我可以。”这底气从何而来呢?来自他开朗的性格,更来自朋友们对他的信任。李元年长我18岁,于我亦师亦友,凡是赠我的书他都亲笔题签:“卞毓麟老友惠存。”他子女三人,名字中皆有一“星”:长女星燕、儿子兆星、幼女星玉,足见其对星空何其深情。李元少时受到良好的家教,他对子女也教育有方,三位子女在他去世前后整理并最终完成《访美见闻——回溯李元科学文化之旅》一书,如今又整理完成此文集,就是很好的证明。

李元一生先后在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馆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1987年北京天文馆建馆30周年之际,他是“天文馆事业的先驱者”这一荣誉的唯一获得者。此前5年的1982年,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今中国科普研究所)成立,李元即从北京天文馆调入该所任外国科普研究室主任。1989年,他从科普所离休。元老,元老,李元既是北京天文馆的元老,也是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元老。离休,离休,李元从未离开科普这块阵地,也从未想多休息一天。

鲁迅先生1934年发表杂文《拿来主义》,提倡要主动“拿来”外国的好东西,经过挑选、辨别后为我所用。李元非常赞同这一主张,他一贯热心于向朝野各界介绍国外在科技、文化方面的美好事物,并力促“拿来”为我所用。此类佳绩在绍介李元的书刊、文章中随处可见,以下仅为突出的几例。

1925年,地处慕尼黑市的德意志博物馆天象厅正式开放,其天象仪的星空表演引起各国强烈反响。李元从1947年开始就热心搜集有关天文馆的资料,1949年11月,他在《用行动来纪念高鲁先生》一文中明确呼吁在我国建立天文馆。此后直至北京天文馆诞生的历程,已有许多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李元就出生在德意志博物馆天象厅开放之后的1个月,人们经常趣说:“他为天文馆而生。”

李元对太空美术的关注,可溯源于他在1944年见到太空美术巨擘邦艾斯泰(Chesley  Bonestell,1888—1986)的《土星组画》所引起的震撼。如果说在中国不遗余力地将公众引向太空美术之门的是李元,那么将李元带入太空美术领域的启蒙者就是邦艾斯泰。李元非常钦佩这位美国太空画家,评论其作品是“人类与宇宙的桥梁”,1985年还赋诗《宇宙的桥梁》祝贺邦艾斯泰97岁生日,后者则致函李元道:“培养新一代太空画家的最佳途径就是把太空美术和天文学介绍给青少年们。”1986年6月11日,98岁的邦艾斯泰与世长辞,我记得清楚,那一天是李元的61岁生日。

法国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Nicolas Camille Flammarion,1842—1925)是一位天文普及奇才。他的传世之作《大众天文学》被美国科普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誉为“在19世纪的同类著述中,这乃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杰作”。李元配合他的恩师、著名前辈天文学家李珩(1898—1989)先生,为翻译、出版中文版《大众天文学》费尽心力,详情可参见2003年1月上海《科学生活》杂志所载的李元长文《〈大众天文学〉传奇》。弗拉马利翁追求“一种更理想、更诗意、更生动的天文研究”,这正是李元毕生的科普愿景:让科学知识趣味化、艺术化、大众化。仿佛是传承与光大此种理念的象征,弗拉马利翁刚去世8天,李元出生了。

李元为中国的科普事业马不停蹄奔波70余年。2016年7月6日,他永远停下了匆匆的脚步,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1岁。我在病中无法亲往北京告别,而撰挽联如下:

引万众齐探宇宙奥秘,最喜雅俗共赏,七旬耕耘堪慰前贤;

向领袖叙说华夏天文,惟期雄风重振,九秩夙愿常励后昆。

《遥望天上李元星》收录李元原文38篇,其中近半数是从未收入其他文集的。文章分为“星空之美”“观天之路”和“科普之道”三大类,各类文章皆以原始发表时间先后排序。如此分类选文,意在从三个维度呈现李元先生一生的主要贡献。“星空之美”介绍相关的宇宙知识,既体现他深入浅出地解说天文的功底,又集中反映了他一贯推崇的天文之美;“观天之路”凸现李元天文科普生涯的若干亮点,普及了我国天文台和天文馆的发展历程;“科普之道”是李元关于科普的认识、研究、评论等方面的文章,反映了他对科普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书中的附录部分是故交与同事回忆李元的文章,后记《我们的父亲》是星燕、兆星和星玉缅怀父亲的文字,皆情真意切,很值得一读。

李元先生,我们深深地怀念您!


卞毓麟

2025年7月21日酷暑中

1 序言   / 卞毓麟


星空之美

6 伟大的宇宙

10 奇妙的宇宙旅行——记北京天文馆人造星空的表演

22 环球旅行——北京天文馆天象厅讲稿之一

30 星空画廊——漫谈星座的艺术

43 宇宙之美——天文图集和照片出版史料简介

47 观看彗星50年

54 他揭示了宇宙之美——大卫·麦林的天体摄影艺术

58 宇宙 美术 人生

64 重新认识太阳系

69 光辉的星座

75 漫话月球世界

79 天文馆与星座艺术


观天之路

94 我国第一座天文馆的建造

110 它使星光洒满人间——纪念天象仪诞生60年

117 紫金山天文台随想曲——纪念紫金山天文台建立60周年

126 科普生涯50年

130 我国首部宪法与北京天文馆

133 古台蒙难百年祭

138 伴我一生的科普巨著——《科学大纲》

140 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回顾和展望

152 毛主席来到紫金山——我的珍贵回忆之一

158 周总理看星——我的珍贵回忆之二


科普之道

162 世界太空美术巡礼

172 中国的科学普及工作

177 我爱天空和望远镜——纪念《天空和望远镜》创刊50周年

182 我看美国天文台——美国天文台百年回顾

188 “外星人”访问地球时提出的第一个请求——我们要见萨根

190 哈勃看宇宙

195 帕洛马山天文台之旅

200 星星之友——美国的天文学大众化

205 国家图书馆和我

210 科普美术——我们呼唤你

214 处处留意皆学问——我怎样写《访美见闻》

218 让儿童拥有和蔼可亲的百科全书——中少版《中国儿童百科》赏析

220 也是科普巨著——《技术史》的意义

223 中国科技史的辉煌巨著——《中国古天文仪器史》彩图本出版

227 太空美术与科学普及

237 引进国外优秀科普读物和开展国际交流


附录

246 创业与敬业的楷模——纪念我国天文馆事业的主创人之一李元先生 / 赵世英

261 天上有颗李元星 / 金涛

264 为《访美见闻》写评注——兼忆我国科普耆宿李元先生 / 卞毓麟

270 天文科普常青树——记李元先生 / 钱汝虎

276 亦师亦友 回忆李老 / 陈丹

288 李元先生与我 / 郭霞

293 我看李元这颗“星” / 尹传红

298 李元——一位科普事业家的历程 / 杨虚杰

311 80载人生旅途 60年科普生涯 / 麻晓东

317 一颗科普之星的“秘诀”与精神——天文科普作家、科普活动家李元先生 / 孟凡刚 张超


330 后记    我们的父亲 / 李星燕 李兆星 李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