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者的话
在当代,技术与工程无处不在,技术与工程素养成为儿童青少年走向未来生活的必备素养。1994年,国际技术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称ITEA)在多方机构支持下,组织专家开展“面向所有美国人的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启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技术素养标准研制之路;1996年,该组织发布项目研究的第一份报告《面向所有美国人的技术:技术学习的原理与结构》(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 A Rationale and Structure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2000年,国际技术教育协会(ITEA)发布该项目的核心纲领性文件《技术素养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Content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国内出版时翻译为《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2020年,由国际技术教育协会(ITEA)更名而来的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ducators Association,简称ITEEA)在对《技术素养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进行全面修订的基础上,又正式发布《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技术与工程在STEM教育中的作用》(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Literacy: The Role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in STEM Education)。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国际上儿童青少年技术与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协会(ITEEA)发布的新一代标准内容,南京师范大学K12技术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在与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协会(ITEEA)多年专业合作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翻译了该标准。
感谢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协会(ITEEA)前任执行主席史蒂文·巴巴托(Steven Barbato)在与南京师范大学K12技术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达成翻译合作意向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感谢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协会(ITEEA)现任执行主席凯利·杜利(Kelly Dooley)提供了原版书籍,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南京师范大学K12技术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通力合作,促成了本书的顺利翻译和出版。
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K12技术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顾建军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对全书翻译的文字进行审校。南京师范大学技术与工程教育学科施聪莺、柳月、王洁、杨儒雅,以及湖北工业大学杨秋月博士全程参与翻译工作,南京师范大学2021级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全体硕士生参与翻译研讨和资料查阅,南京师范大学2020级物理与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傅志成、韩其成、范小语参与部分章节的文稿整理。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K12技术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员共同构思、共同商议而成。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2000年国际技术教育协会(ITEA)发布的英文原版文件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Content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和中文翻译版书籍《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黄军英等人翻译、武夷山审校、科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部副主任管光海博士等诸多专业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译者
2023年11月28日
题献
小威廉·E. 道格(William E.Dugger,Jr.)
1937~2018年
制订《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技术与工程在STEM教育中的作用》(以下简称《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的灵感源自小威廉·E. 道格博士。道格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领导了“面向所有美国人的技术”(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项目,2000年,他主导了《技术素养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以下简称《技术素养标准》)的首次发布,并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围内解读和推广这一标准。在道格博士的不懈努力下,美国各州、各区、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和省份、各学校的教师、各大教科书出版商、测试开发人员、其他专业协会,以及许多其他的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协会(ITEEA)利益相关者均采用了《技术素养标准》。于我们而言,道格博士既是同事又是益友。《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的出版正是为了纪念他。
序言
托马斯?洛夫兰
(Thomas Loveland)
项目负责人
马里兰大学东海岸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Eastern Shore)
玛丽?霍普夫
(Marie Hoepfl)
项目联合负责人
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史蒂文?巴巴托
(Steven Barbato)
项目联合负责人
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协会
菲利普?里德
(Philip Reed)
2020~2021年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协会主席
欧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
自2000年《技术素养标准》发布以来,人们从未减少对技术相关教育课程的重视。当时和现在一样,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都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帮助学生对技术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形成广泛的理解,使他们成为技术世界的积极参与者、谨慎创造者和广泛使用者。所有技术系统都与社会和环境中的情境息息相关,并且会造成或将造成预期或非预期的后果。我们当前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都是由技术选择造成的,因此,参与决策的公民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素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前至12年级(PreK~12)的课程中,越来越强调设计,尤其强调技术与工程设计。这反映出人们愈加重视基于设计的学习(design-based learning),认可探究、批判性思维、动手制作和实践(hands-on making and doing)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可终身适用的学习技能。此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在学生大学入学和就业(包括在高技能职业就业)准备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尽管有了这样的认识,但技术与工程在学前至12年级学生教育中的角色和定位,仍常常被狭隘地定义或误解。为此,《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应运而生,以澄清这些问题。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阐明了技术与工程在STEM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和技术与工程有着跨学科联系的,并不仅限于科学和数学这两个学科。人们认为,素养(Literacy)泛指从语言艺术、社会研究和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中习得的能力。因此,《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试图强调技术与工程学习具有更广泛的跨学科属性,如社会、伦理、经济、环境和美学因素必须与技术因素一同考虑。长期以来,设计、制作与实践的过程一直是技术与工程教育实验室-教室(laboratory-classroom)的标志,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来思考和应用不同学科的内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具备技术与工程素养的学生应知应会些什么”。本书未定义一个单一的课程模式,也未声明其可以作为STEM标准,而是描述了学前至12年级技术与工程教育的内容和实践能力。美国各州、各学区、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和省份,以及教师等,可基于《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开发适合特定教育环境的课程。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与2000年发布的最初版《技术素养标准》相比,有几处明显的不同。核心学科标准的数量从20个减少至8个,相关基准从288个减少至142个。这不仅蕴含着技术与工程专业和STEM领域人员的心血投入,也反映了人们对“权威”标准的渴望。所谓“权威”标准,就是这些标准和基准中所定义的理念和能力具有持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因为技术革新而变化。《技术素养标准》中的“设计世界”在本书中被重新定义为“技术与工程情境(contexts)”。这反映出《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期待实现方法上的转向,即尝试从过于宽泛的技术与工程活动转向更具现实意义的活动,这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既可进行本土化灵活应用,亦能帮助学生吸收并应用本书的核心内容和实践能力。对于每一类情境领域,《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都给出了课程教学案例。此外,本书还概述了技术与工程实践(practices),明确了所有学习技术与工程的学生都应具备的关键特质和个人品质。因此,《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是一份指南,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教学、实施课程评价、设计教学环境、与更广泛的教育界建立联系,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
本次修订工作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美国技术基金会( Technical Foundation of America)的资助。感谢修订项目领导组的成员,他们全程参与了此项工作;感谢审查与写作组的成员,他们牺牲个人的时间,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促成本书的成型;还要感谢对书稿进行审读并给予建议的每个人。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成为催化剂,继续推动技术与工程素养全民化目标的实现。
题献 ⅰ
序言 ⅱ
第1章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的必要性
素养的定义 2
全民技术与工程素养 3
技术与工程的教与学 4
作为学科整合工具的技术与工程学习 5
第2章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概述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的整体结构 11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的特点 12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的基本结构 13
核心学科标准 15
核心学科标准的格式 16
基准 16
技术与工程实践 17
技术与工程情境 18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的主要用户 19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的使用建议 19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与STEM的协作 20
第3章
核心学科标准
标准1:技术与工程的性质和特征 25
标准2:技术与工程的核心概念 33
标准3:知识、技术和实践的融合 42
标准4:技术的影响 47
标准5:社会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55
标准6:技术的历史 59
标准7:技术与工程教育中的设计 65
标准8:技术产品和系统的应用、维护和评估 73
第4章
技术与工程实践
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的指导原则 83
技术与工程实践1(TEP-1):系统思维 85
技术与工程实践2(TEP-2):创造力 87
技术与工程实践3(TEP-3):动手制作 89
技术与工程实践4(TEP-4):批判性思维 93
技术与工程实践5(TEP-5):乐观 95
技术与工程实践6(TEP-6):合作 97
技术与工程实践7(TEP-7):沟通 99
技术与工程实践8(TEP-8):关注伦理 100
第5章
技术与工程情境
技术与工程情境1(TEC-1):计算、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106
技术与工程情境2(TEC-2):材料转换与加工 111
技术与工程情境3(TEC-3):运输与物流 116
技术与工程情境4(TEC-4):能源与动力 120
技术与工程情境5(TEC-5):信息与通信 123
技术与工程情境6(TEC-6):建筑环境 126
技术与工程情境7(TEC-7):医疗与卫生相关技术 130
技术与工程情境8(TEC-8):农业和生物技术 134
附录A:《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基准课程开发资源 139
附录B:标准修订项目简史 145
附录C: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献 149
附录D:致谢 161
附录E:词汇表 167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