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0—3岁是人生的开端,是个体发展的起点,是教育启蒙和最基础的阶段。心理学、脑科学等研究表明,0?—3岁是大脑、语言、精细动作等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的关键期,遵循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为婴幼儿提供适宜的发展与教育条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视0?—3岁儿童的早期发展与教育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1世纪初,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早期教育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对2001年到2010年的0?—3岁婴幼儿教育发展提出了目标和策略措施。2003年,教育部等部委颁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学前教育发展任务中也强调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3岁婴幼儿约7 000万。同时,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势必带来未来几年新生人口的增长,也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和教育等各个层面产生影响;人们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无疑也给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健康的早期教育需要高素质、专业的早教教师队伍。截至2017年,教育部已批准54所高专、高职院校开办早期教育专业。如何加快推进0?—3岁早期教育专业建设,规范0?—3岁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尽快培养和培训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0?—3岁早教教师队伍,从而引领科学和高质量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针对这一现实需求,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组建了早教教师委员会,于2015年、2016年分别召开了早期教育专业建设研讨会、早期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推进会,积极组织全国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开设和准备开设早期教育专业的高专、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深入研究制订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家卫健委(原国家卫计委)等有关院校和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了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组建了由部分幼高专、卫生、保健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早期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委员会领导小组,围绕0?—3岁早期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精心组织研究编写了这套0?—3岁早教系列教材,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相信这套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不仅可以为已经开设、准备开设和拟加强早期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院校与机构提供0?—3岁早期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试用、使用和实验参考,也能成为在幼儿园、早教机构、社区早教基地等相关机构从事早期教育、早期保育护理工作、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早教管理与科研的教育者和工作者的参考用书。同时,也期望使用本教材的院校、培养培训单位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根据实践,不断予以补充、修改和完善,共同推进0?—3岁早期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材建设。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
洪秀敏
2017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
前 言
发展婴幼儿托育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有3岁以下婴幼儿
5000万左右,是世界上婴幼儿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托儿所逐渐萎缩,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我国3岁前婴幼儿的教育大都在家庭中进行,基本由祖父母承担。由于准父母缺乏婴幼儿健康与教育课程的学习,祖父母一般依据养育子女的经验养育和教育第三代,这势必带来婴幼儿托育问题。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跨越了“早期教育”的概念,将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定位于“照护服务”,包含孕婴保健、科学养育、早期教育等方面。从生命起始的保健到孩子出生后的科学养育,再到早期教育,突出了生命全周期的服务管理概念,体现了十九大“幼有所育”的思想,明确提出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当前,高职院校对加强早教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而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婴幼儿游戏方面的教材并不多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生来就喜欢游戏,他们是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的。游戏蕴藏着发展和教育的契机,成人可以从中观察到婴幼儿在智力、语言、自我观念,以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游戏成为了解孩子的一个重要途径,专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更加符合婴幼儿需求的活动课程,提供更为适宜的游戏环境和材料,更好地促进婴幼儿主动学习,支持其健康和谐发展。
本书作为专业教材,主要阅读对象为高职院校早教类专业及本专科相近专业的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增强对婴幼儿游戏的认识,理解婴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积极为婴幼儿创设自主游戏的时间、空间与条件,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婴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本教材也可作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在职人员的培训教材。教材注重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非早教专业的在职人员尽快提高对婴幼儿游戏的重视,习得科学的游戏创设环境和支持婴幼儿游戏的方法策略。另外,教材还可供婴幼儿家长学习阅读,对家庭婴幼儿照护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是以一名没有早教经验的成人,学习如何依据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支持婴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和发展为线索展开的。教材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理论到基本运用。第一章围绕游戏基本理论展开论述,使读者对为什么游戏及游戏的价值展开思考。第二章将游戏与婴幼儿发展相结合,主要在于建立起读者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的基本认识与理解。第三章在读者对婴幼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帮助其掌握婴幼儿游戏环境的特点、为婴幼儿创设良好游戏环境的原则与方法等,提升其专业能力。第四章帮助读者习得支持婴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具体策略,建立观察解读、科学照护的意识。第五章作为本书的主要部分,进一步分类阐明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在动作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方面的特点,据此提供游戏选择与支持、玩具与材料方面的示例,帮助读者更为详尽地掌握婴幼儿游戏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第六章通过早教工作者与家长的具体实践案例分享,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所得,并在此基础上引发读者进一步创新
思考。
本书将婴幼儿游戏理论、婴幼儿游戏环境创设、观察记录与评价、支持方法策略等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早教基本理念与基本技能。案例是从家庭和早教机构两个维度呈现的,既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婴幼儿大部分时间由家庭成员照护,又考虑到早教机构中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教材以实践案例为导引,突出“做中学”,引导读者在实践中学习,具有可读性和实效性。
本书由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沈文瑛老师主编,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张凤敏、天津市南开区第四保育院王瑜担任副主编共同参与统稿,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于帅琦、陈国钰、梁美玉共同参与编写。其中,于帅琦老师负责第一章、第二章的编写,王瑜老师负责第三章的编写,沈文瑛老师负责第四章的编写,梁美玉老师负责第五章第一至第三节的编写,陈国钰老师负责第五章第四至第六节的编写,沈文瑛老师负责第五章第七节的编写。第六章广泛收集了一线教师的实践成果,他们从教师和家长的不同角度分别展示了在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中的真实游戏案例,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原副理事长郭亦勤、天津市学前教育学会会长刘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一并向为本书积极提供案例和图片资料的幼教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书中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沈文瑛 于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