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同时指出,教育方面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
展。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其中课程建设是满足高品质、多元
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关键媒介,也是国家提升教育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这项事业关系到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推动着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中央先行先试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优质发展、公平发展、创新发展,努力争当国家教育改革的“领头羊”。为落实国家教
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需求,展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落地实
施的成果,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于2015年启动规划“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以下简称“慕课平台”),统筹利用本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特色高中拓
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优质、特色课程资源,创设在线学习空间,为本市初中、高中学生提供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机会。
在落实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慕课平台提供了有力抓手,充分发挥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特色高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联结名校、名师、名课程,鼓励高
中学校分享优质、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推进高中学校提升优质特色课程建设水平,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多样发展。通过为中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
展、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鼓励中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引导学校和教师依托信息技术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培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师资队伍,深化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和育人方式转变。
作为充实课程形式的重要举措之一,慕课平台进一步满足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搭建自主创新、因材施教、弹性实施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截至2022年6月,慕课平台已上线来自上海16个区81所学校创建的近400门课程,共有320位主讲教师(含教师团队)加入该项目的慕课建设与推进,课程覆盖语言文学、数
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多个领域。慕课平台上参与学习的学生覆盖上海市770所学校,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课程学习超过50万人次。
经过7年的精心打磨与实践检验,“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在激发学生兴趣爱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强化高中学校课程特色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沉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在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为持续深化慕课平台在推动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促进教
学改革、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为一线教师总结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参考模板、为教育管理者呈现最新的数字化转型成果、为学术研究者提供原始的分析素
材,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面向慕课共同实践校进行了案例征集,联合市级专家组从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应用实践三个视角汇编出版《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慕课开发与实
践———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案例集》。
随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日益成熟,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校本课程政策体系也逐渐得到完善。2020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要求将
全部选修课交由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受到国家重视,也为学校校本课程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市多所中学传承学校特色,以慕课为载体对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性的规
划、组织、实施和创新。上海市曹杨中学围绕学校“环境素养培育”的特色,注重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线上学习与
线下实践相结合,兼顾普适性和差异性的学习需求,开发、完善了环境通识类课程群。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金山亭林中学基于“理解生命、享受体育、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以体育人”的特色定位,从“健身、修身、砺身”三个维度构建体育特色课程。上海南汇
中学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科普推广中心”和上海天文台的“科学普及实验基地”。学校基于长期天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围绕天文学创设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
! " 3
程及研究型课程共7门慕课,在国内教育界树立起天文教育的标杆,扩大了天文教育的辐射效应。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由清末著名实业家叶澄衷捐资创办,商科“基因”已传
承百年,该校在创建“现代商业素养培育”特色普通高中的基础上,开发“商之术”“商之法”“商之道”三个维度的特色慕课14门,为学生传授参与现代商业活动必备的知识和
技能,培养正确的商业道德与价值观。同样,将“中西商学的摇篮”作为目标的上海市第四中学,创建以经济、管理、金融为核心的优质课程,形成具有多学科渗透、跨学科整合、
多样性选择和全方位合作特点的商学特色课程。上海市徐汇中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分别依托学校的音乐、美育办学特色创建相关系列课程群。
中学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在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厘清慕课开发的整体样态是推动慕课高质量发展、
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的必然要求。几年来,慕课平台的课程开发整体朝着“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核心,各方资源协同推进”的方向发展。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以CDIO 工程教
育理念(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意为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兼顾学生素养培育与学校特色发展需求,开发慕
课“工程与创意”,呈现出充分动手实践、纵向循序递进、横向拓宽视野的课程特点。上海市徐汇中学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合作共建了高铁调度实验室,依托实验室
开设慕课“轨道交通与高铁调度”。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技术进化规律的理念为引领,建设慕课“Justdo,Arduino智能巡线小车”,展示技术发展与实践探索的历史
脉络,指导学生运用技术进行创造性活动。遵循“确定主题—搭建框架—重视引入—设计教学形式—核查效果”的思路开发的慕课“TI图形计算器作图”,解决了传统课堂学
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使用技术手段,通过展示与生物入侵相关的史料、案例和诗词激发学生内驱力,以内
容为核心、以活动为依托整合团队资源创建生态教育课程“外来生物入侵”。上海市敬业中学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结合现实情况和学生需求,通过统筹资源、构建模式、完善课
程和丰富资源构建起生涯教育课程“生之涯心之往———高中生生涯导航”。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从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探觅词之卓
妍”的课程设计,以宏观的视角和贯古通今的意识,由浅入深地对宋词之演进作简明介绍,分别从纵向和横向探讨重要词人的代表作品,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及人文情怀。上
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从“情境启思,培养思考意识”“探究导学,发展推理意识”“搭建支架,助力思维发展”“组间讨论,发散思维意识”四个方面进行“揭秘层析”的课程设计,通
过驱动性任务指引学生开展实践探究,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一直被视为课程改革的催化剂,数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显著提升关键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慕课平台逐渐从单向应用性技
术整合转向双向创造性技术融合,从技术应用转向技术集成,从互联网技术转向智能科技创新,从单一专业研究团体转向交叉、跨界共同体研究。上海市位育中学以慕课“自
然生存法则”和“汉字游戏‘原来如此’”为例,展示慕课制作的六个环节:团队建设、资源调配、方案制订、素材拍摄、后期剪辑和平台发布。上海中学基于慕课“分子生物学实
验”的开发与实践,指出慕课是以传承为目标的经典课程再创造,是以传播为目标的特色课程再展示,慕课实施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数字能力和学生的自组织能力。上海
市宜川中学和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利用翻转课堂,将优质慕课与传统课堂的优势双向互补,大大提升了慕课“犗犺犾à犾à法语启蒙”和“翻转英语词汇课堂”的教学效率。上海
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基于教学实践中的瓶颈问题,制订“中国与世界”课程群的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辅以终结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和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结合项目化学习方式,将慕课“抗战的十五个瞬间”
“启蒙运动十日谈”“昆虫秘事”与线下教学相融合,激发学习内驱力,提升教学成效。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慕课“跟着奥巴马了解美国节日”和学校特色课程“语用实
践课”的融合路径为例,指出融合课程在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中动态生长,充分体现“生成课程”理念。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将慕课与历史教
学相融合,利用“专题式”的慕课学习和线上线下综合评价的方式,提供个性化深度学习的体验。上海市徐汇中学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优势,呈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组
织形式,以慕课“从零起步快速学中阮”和“力量锻炼”为例,引导学生自适应学习。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作为慕课平台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作为慕课项目的推进者和研究者,处于政策与实践之间的枢纽位置,既能把握政策制定的本质要求,兼顾政策执行
的实施尺度,又能时刻关注学校的实践探索。一方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新对政策目标的认知,另一方面基于政策的指导意见与学校协同推进工作。近三年,全国处于数
字化发展与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相遇的十字路口,慕课平台加足马力持续更新、迭代课程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方式,从资源筹备、课程创建、教学管理、信息维护等方面
! " 5
为同类课程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且可靠的参考,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交出阶段性成果。
慕课平台凝聚了学校和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所有参与慕课平台推进的学校,皆名校;所有参与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教师,皆名师;所有上线共享知识的慕课,皆名课。在汇
编案例集的过程中,上海市多所学校将倾注心血和智慧创建校本化慕课的经历和体会、将把信息技术用起来的经验梳理总结,向全国范围内的同行传播,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全
国教育信息化“领头羊”的作用。
本书编委会
2022年10月
1\ 前言
学校特色
9\ 开发特色慕课,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
———以上海市曹杨中学“环境素养培育”特色慕课为例
25\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慕课课程群规划与实施
———以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为例
37\ 体育特色校创建背景下慕课的开发与实践思考
47\ 高中天文慕课体系规划与实施初探
57\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慕课建设规划、策略与经验
67\ 学校“现代商业素养培育”特色发展视角下的慕课规划及实施
77\ 慕课在高中商学类特色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以上海市第四中学为例
84\ 围绕学校特色的高中音乐慕课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96\ 结合地域文化助力特色学校创建
———以慕课“古风新韵:罗店民俗版画”为例
109\ 上海市控江中学“玩学合一”理念下“艺+”文创系列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课程开发
127\ 指向工程素养培育的高中慕课开发与实施
———以慕课“工程与创意”为例
135\ 基于校本课程的慕课“轨道交通与高铁调度”设计与开发
142\ 技术进化规律下有关“智能控制与设计”慕课建设的思考
150\ 慕课形式的数学拓展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以慕课“TI图形计算器作图”为例
155\ 数据视角下校本课程开发路径与实践探索
———以“理财”课程开发为例
165\ 情境学习视角下慕课“设计思维基础”的设计与开发
173\ 旨在培育生态文明素养的慕课开发与设计
———以慕课“外来生物入侵”为例
181\ 高中生生涯发展课程的设计
———以慕课“生之涯心之往———高中生生涯导航”为例
189\ 慕课“探觅词之卓妍”理念及脚本设计
195\ 结合生活实际的化学慕课设计与制作
———以慕课“你身边的化学”为例
201\ 基于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以慕课“揭秘层析”为例
应用实践
215\ 上海市位育中学高中慕课制作的实践探索
226\ 基于实践的高中慕课建设思考
233\ 二外教学中的法语慕课开发与应用实践
245\ 基于慕课“翻转英语词汇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255\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国与世界”英语课程群的建构与实践
267\“生成课程”理念下慕课与特色校本课程的融合实践
275\ 基于慕课的历史深度学习实践探究
283\ 基于“学习中心”的历史慕课设计与实践
294\ 基于“五育融合”的慕课教学实践研究
———以特色校本课程“从零起步快速学中阮”为例
307\ 慕课语境下“好智慧”在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4\ 思政育人视角下“木刻版画”课程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实践
323\ 体育慕课的教学实践探索
———以慕课“力量锻炼”为例
332\ 项目化学习视角下的慕课设计与实施初探
———以慕课“昆虫秘事”为例
341\ 指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慕课开发与实践
———以慕课“带你玩转图形计算器”为例
353\“双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慕课教学模式研究
———以慕课“有趣的数学”为例
364\ 基于慕课的高中物理拓展课教学实践研究
———以“太阳能的利用”为例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