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逻辑基本知识以及数学教学中有关的逻辑问题.本书有两个特色:一是打破了数学教育界里的“数理逻辑无用论”的误区,把数理逻辑的最基础的知识引进来.二是研究了数学特有的逻辑现象,有涉及逻辑的习题的解法研究和涉及逻辑的数学课教学研究.
本书分三篇.第一篇是逻辑基础知识篇,分别讲述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其中包括数学里的特殊逻辑现象,如“抽屉原理、平均值原理和零积原理”, “一致型命题和特殊值法”等.第二篇是习题篇,主要研究涉及逻辑知识比较多的数学习题(本书暂把它叫做“涉逻”习题)的解法研究,如“存在问题的解法”,“‘恒成立’问题的解法”.第三篇是数学中逻辑知识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案例.
本书可供中学数学教师学习参考.
序
学逻辑,用逻辑,研究数学中的逻辑数学离不开逻辑,这是大家的共识,因此,数学教师毫无异议的应该具有比较良好的逻辑素养.有一段时间里,好多大学校长是数学家,就是中学里,也是有好多名校的校长是数学教师.这说明,学数学的人,有一种特殊的优势,而思考问题时逻辑性比较强,可能是这种优势的一个主要方面.笔者还注意到,好多中学里,数学教研组往往是最团结,最和谐的.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数学里,答案是用逻辑推理得到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因此,哪位老师行,哪位老师不太行,标准比较客观,这样,“文人相轻”的现象就比较少了,于是就比较容易达到认识的统一,进而形成集体的团结.
但是,由于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生都没有完整地学过逻辑学,甚至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学过逻辑学,所以,中学数学教师的逻辑知识是不完整的.即使学习过一点逻辑知识,有的是从语文课里学到的“形式逻辑”(现在常称为传统逻辑),没有数学特色;有的是从大学选修课数理逻辑里学到的,过于艰深,不经过自己的消化和摸索,很难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所以中学数学教师的逻辑知识掌握得并不完美.正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的逻辑知识掌握得不完整,不完美,笔者在1990年曾经发表过《从数学教师几种流行说法看学点逻辑的必要性》陈永明.从数学教师几种流行说法看学点逻辑的必要性.数学通报,1990,3和《从一道高考题的错证看学点数理逻辑的必要性》陈永明.从一道高考题的错证看学点数理逻辑的必要性.数学教学,1990,1两篇文章,呼吁中学数学教师要学点逻辑.
在中学生中,问题更为严重.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学生对数学化语言的掌握,问题最严重的就是涉及“每一个”、“有一个”、“充分”等有关逻辑的词陈永明,阮夏丽等.数学教学中的语言问题(修订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逻辑知识?怎样学习逻辑知识呢?完完整整地学习逻辑学理论固然好,但是,这样做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学习一些和数学教学紧密相关的逻辑知识.
数学在使用逻辑方面有它独特的地方,从中学数学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 在进行数学推理时,只能用演绎法和完全归纳法,而不能用实验、不完全归纳与类比,更不能以某某伟人的话作为推理的依据.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实验、不完全归纳与类比的作用.毛泽东曾经说过,要学点逻辑,但同时又说,逻辑是得不出新东西的,因为逻辑推得的结论其实都蕴涵在前提里了.实验、不完全归纳与类比,这些方法在人类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也有很大作用.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就离不开这些方法.
第二,既然数学强调演绎推理,那么论证就有个依据问题.一个A论题的依据是B,B的依据又是C,…,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的依据是什么呢?数学里是采用公理化体系的办法来处理.这和其他学科完全不同.
第三, 从微观上说,数学里的命题结构特别复杂;数学里强调定义的作用,它是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数学中引进变元,但又使用自然语言(特别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所以在表达上处于“半形式化”状态;数学里还有一些特别有“逻辑味”的论题和习题,譬如,“一致型命题”、“平均值原理”、“存在性问题”、“恒成立问题”……
鉴于数学中的逻辑有这么多的特点,因此希望大家都来学点逻辑,特别要学习与数学相关的逻辑知识,用逻辑研究和数学相关的逻辑问题.研究数学特有的逻辑现象,这个工作对中学数学教师来说很重要.笔者早年曾经对此做了一点工作: 发表过一些论文,提出了“一致型命题”和“平均值原理”等原创性的观点陈永明.一致性命题和赋值法.数学通报,1990,12陈永明,毛之阶.平均值原理.数学通报,1992,7;对含逻辑知识的数学课的教学进行了研究陈永明.“命题的否定”的作用和求法.数学教学,1991,5陈永明.逻辑量词“每一个”和“有一个”.数学教学,1996,2陈永明.要重视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必要的同义反复.上海中学数学,1990,2,还做了一个试验陈永明等.在高三学生中进行逻辑量词教学的实验.数学教育学报,1998,7;主编过比较强调系统性的《数学教学逻辑》(上海市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陈永明主编.数学教学逻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本书想以数学教师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专题式地展开,这样可大大增加可读性.
本书的编写宗旨,一是介绍一般的逻辑知识,包括数理逻辑的最基础的知识.传统逻辑通常讲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数理逻辑包括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两部分.两者难以融合.我们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态度,根据数学教师的需要,在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中选择有用的部分.历来在数学教育界有个误区,那就是“数理逻辑无用论”: 数理逻辑对中学数学来说是没有用的.其实数理逻辑中的最基础的知识,譬如,量词“每一个”和“有一个”,中学数学里经常在使用.把数理逻辑的最基础的知识引进来,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二是作为数学,在使用逻辑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本书在研究数学特有的逻辑现象方面,在涉及逻辑的习题的解法研究方面,在涉及逻辑的数学课教学研究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这是本书的又一个特色,并且是最重要的特色.
本书分三篇.第一篇是逻辑基础知识篇,分别讲述了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其中包括数学里的特殊逻辑现象,如“抽屉原理”、“平均值原理和零积原理”与“一致型命题和特殊值法”等.第二篇是习题篇,主要研究涉及逻辑知识比较多的数学习题(本书暂把它叫做“涉逻”习题)的解法研究,如“存在性问题的解法”、“‘恒成立’问题解法”等.第三篇是“涉逻”的数学内容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案例.
本书的对象是中学数学老师,为了让初中高中数学老师各有所得,其中涉及高中数学的知识和例题都用仿宋体印刷.有些内容比较艰深,特用小字号排印,供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愿这本书能够给读者,特别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有所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作者都不是逻辑学家,在逻辑方面一定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逻辑专家、数学教育专家和广大数学教师指正.
陈永明于上海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8年10月
逻辑基础知识篇11
概念3
12 给概念下定义7
13重视定义的必要性(数学特殊逻辑现象研究1)13
14原始概念的处理(数学特殊逻辑现象研究2)16
15概念的划分18
练习一24
16命题29
17复合命题32
18复合命题的否定42
19命题四种形式(数学特殊逻辑现象研究3)46
110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51
111命题函数55
112全称命题58
113特称命题62
114抽屉原则、平均值原理和零积原理(数学特殊逻辑现象
研究4)65
115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69
116至多、至少命题和存在唯一命题及其否定72
117多元命题76
118一致型命题和特殊值法(数学特殊逻辑现象研究5)80
练习二84
119推理89
120不涉及命题结构的推理规则93
121一元命题的推理规则100
122多元命题的推理规则105
123三段论 108
124证明和解答113
125反证法(数学特殊逻辑现象研究6)119
126同一法(数学特殊逻辑现象研究7)131
127数学归纳法(数学特殊逻辑现象研究8)135
128分析与综合(数学特殊逻辑现象研究9)147
练习三155
“涉逻”习题篇21
新定义问题165
22存在性问题的证明174
23“恒成立”问题的解法181
24反推和反面扣除198
25选择题解法研究206
26分类讨论213
“涉逻”教学研究与课例篇
31定义语言的分析与正反举例223
32分辨容易混淆的概念226
33重视概念间的联系233
34突出量词,并早期渗透236
35突出“否定”239
36重视必要的同义反复242
37数学证明和解答中的常见错误247
38零指数幂(教学实录)252
39有理数的复习(一)(教学实录)255
310四种命题的关系(一)(教学实录)257
311“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实录)260
312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教学实录)263
313“数学归纳法”(教学实录)270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