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
上海市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黄浦区劳技中心)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2020年上半年,在黄浦区教育同仁的陪同下,我访问过这所学校。一走进学校,眼前全无我们早已熟悉的传统学校场景,如教室、课桌、
黑(白)板等,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并不常见的设备、材料和工具,仿佛到了一座现代化的车间。这次访问不仅更新了我对“学校”概念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劳动教育”的理解。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千百年来的生产和生活把我们的祖先锻造成勤劳、聪慧的民族。劳动本是安家、立国之本,它不仅创造和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同样也是文明传承的必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始终倡
导把劳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无遗憾的是,近些年来,广大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渐渐忽略了许多本应非常重视的教育因素和内容,比如德育、体育和艺术教育,当然还有劳动教育。我想,这就是从去年
开始,国家以很高的规格颁发文件,强调广大中小学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原因。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培养的下一代只会应试做题,连劳动的基本品质和技能都不具备,小而言之,他们将失去生
存的起码条件;大而言之,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文明的更新和传承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有了具体行动,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和主题活动。但是,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很多学校还没有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更有
一些校长和教师只是简单地把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当作劳动教育的全部内涵,这就大大降低了劳动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我以为,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活动,而劳动教育则属于“教育活动”的范
畴,其功能是挖掘在劳动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育人目的。劳动教育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 让学生了解劳动在人类繁衍、进化和进步中的作用及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帮助
学生学会在劳动中与他人合作、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创造性地使用工具,学会必备的生活技能等。
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做到几个“结合”: 一是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自觉把劳动教育作为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二是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间建立合理的链接,从
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三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四是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生存的本领和高质量生活的能力;五是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劳动素养变成
学生走向社会、成长进步的“助推器”。
本书虽然是一项科研课题成果,但对于劳动教育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是黄浦区劳技中心几年来锐意改革、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经验总结,不仅从理论上阐释和论述了当前我国劳动教育中被普遍忽略的重大问
题,同时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做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一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面向未来的视野回答了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条件下,劳动教育应当怎样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劳
动者的问题,对于全国中小学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2021年10月12日
序
§
上海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黄浦区是上海的核心区域,在这20余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中学生劳动技能教学中心——上海市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上海的劳动教育相对全国来说起步较早,20世纪八九十
年代,上海各区县均成立了劳动技术教育中心,通过这种“政府集中投资、全区资源共享”模式来开展劳动技术学科教学,无论是师资还是设备或场地,都保障着各区劳动技术学科得以正常且公平地开展。上海的课程改革也一直
走在全国前列,90年代就已经将劳动技术学科列为必修课程,并拥有覆盖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和教材,为全国劳动技术学科教学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上海市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是一所面向全区所有初二和高一、高二学生,从事劳动技术学科教学的公办学校,其优秀的专职教师团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一直是上海劳动技术学科领域的引领者。多年来,学校课程改革走
过了从“关注规范正确地使用工具”到“运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到今天“技术支持下的都市劳动教育”,体现了学校对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整合的深入思考与实践创新。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课程改革有以下四个鲜
明特征。
第一,坚持创新、创造,打造都市劳动教育的区域特色。学校在区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的背景下,把劳动教育定位在区域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学生的学习与真实的世界相联,通过亲历真实生活中的劳动任务,培养学生基
本劳动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共通能力。为此,学校的DECIT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的实施均围绕“劳动任务群”而展开,诸如公交车站的改造、自动绿植浇花装置的设计等均是城市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所见,给学生呈现完整且真实的劳动世界,让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相关联的实践能力,体现劳动的都市
特色。所以说,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的“都市劳动教育”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城市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学习任务是真实的,学生对工程结构的学习不局限在教师创设的虚构情境与书本描述的工程应用题中,而是将生活中的工程元素设计成真实的任务;另一方面,学习体验是真
实的,学生走出校园,浸润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获得真实体验。学生借助技术关注到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熟视无睹”的工程问题,感受到工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过程,最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第二,较好地实现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的融合。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课程培养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劳动教育的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
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由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对师资、设备和场地的要求较高,“开齐”“开优”通用技术必修及选择性必修课程一直是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
心的DECIT课程很好地体现了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的融合,如“服装设计”是通用技术一门选择性必修课程,黄浦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涵盖小初高三个学段的“服装文化(衣)系列”,既体现基本生存劳动能力的培养,也
体现类似运用收纳技术、着装艺术、服装设计等提升生活质量的劳动能力培养,更体现了劳动教育“学校—家庭”“课内—课外”之间的联动。黄浦区劳动技术中心的课程改革得益于长期坚持的教师团队建设,54位专职通用技
术教师中,研究生占31%,很多教师毕业于服装设计、环境设计、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相关专业,甚至有一线服装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经历的教师。黄浦区的做法给通用技术同行们更多的思考与借鉴。
第三,优化选择的结构与层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自由选择”。首先,学校提供五大主题下21个项目,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如工程结构主题下有侧重工程结构的“机械手臂”和传动结构的“斯特林小车”,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研
究方向进行学习。其次,根据学习基础给予不同层次学习任务供学生自主选择。如“机械手臂”,学生需要设计制作三自由度的机械手完成特定功能,在机械手臂控制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选择任务层次,第一
个层次是基于人的手臂(肌肉、关节)来控制;第二个层次是简单化编程,通过“指令式”的程序来控制;第三个层次是实现物联网控制。多层次的任务设置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收获成功。再次,学习过程中材料、工
具和学习空间的选择,更关注学习过程。如“机械手臂”中的机械手就提供了金属、木材、亚克力板、3D打印等不同材质甚至是多种材质组合,给予学生更多按需选择工具、材料和不同成型技术的空间来完成项目设计与制作。
这种改革绝非仅表现在作品制作上的成功,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支持和挑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落实,值得称道。
第四,“智造工坊”的空间建设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的“智造工坊”整体空间建设架构为“1+6+9+12”,还配有材料超市,与DECIT课程相匹配,每层楼面供一个主题课程使用。所有公共区域和
专用教室的设计都来自学校教师,所有空间和资源都是为每门课程量身定做,使得几乎所有的劳动任务都是基于真实环境,很有特色。“智造工坊”足以满足学生在学习技术、使用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自己或
者团队的智慧共同创造,以适应不同主题劳动任务的学习需求。每个专用教室基本都分成教学、交流、加工和展示四个区域,配制了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和计算机设备、可书写的玻璃等,核心功能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调
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强调教育体系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劳动教育成为我国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贯彻落实上,上海市黄浦区各司其职、整体推进劳动教育的做法,以及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都市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和共享劳动教育资源的做法,为都市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区域经
验和示范样本。
2021年10月13日
上篇
传承与新裁——DECIT课程的定位与规划 / 001
第一章 劳动教育的传承之路 / 002
一、从民国到21世纪劳动教育的发展脉络 / 002
二、海派劳动教育中劳技中心的作用 / 005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使命与挑战 / 006
第二章 劳动教育的时代回应 / 008
一、背景:追求美好生活的劳动教育价值转向 / 008
二、理念:关注真实生活环境中的创新与创造 / 016
三、定位:赋能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劳动教育 / 019
四、体系:DECIT中学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框架 / 023
中篇
重构与创造——DECIT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035
第三章 数字传媒(Digital media):融入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技术应用 / 036
一、“数字传媒”主题目标分解与进阶 / 037
二、“数字传媒”主题内容开发与融合 / 042
三、“数字传媒”主题空间创设与布局 / 045
四、“数字传媒”主题实施途径与策略 / 052
五、“数字传媒”主题评价管理与运用 / 070
第四章 工程结构(Engineering structure):融入工程视野的技术应用 / 078
一、“工程结构”主题目标分解与进阶 / 079
二、“工程结构”主题内容开发与融合 / 084
三、“工程结构”主题空间创设与布局 / 093
四、“工程结构”主题实施途径与策略 / 101
五、“工程结构”主题评价管理与运用 / 121
第五章 创意设计(Creative design):走向真实创造的技术应用 / 125
一、“创意设计”主题目标分解与进阶 / 126
二、“创意设计”主题内容开发与融合 / 133
三、“创意设计”主题空间创设与布局 / 146
四、“创意设计”主题实施途径与策略 / 151
五、“创意设计”主题评价管理与运用 / 167
第六章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走向日常生活的技术应用 / 169
一、“智能控制”主题目标分解与进阶 / 170
二、“智能控制”主题内容开发与融合 / 176
三、“智能控制”主题空间创设与布局 / 183
四、“智能控制”主题实施途径与策略 / 191
五、“智能控制”主题评价管理与运用 / 229
第七章 传统工艺(Traditional craft):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技术应用 / 237
一、“传统工艺”主题目标分解与进阶 / 238
二、“传统工艺”主题内容开发与融合 / 241
三、“传统工艺”主题空间创设与布局 / 244
四、“传统工艺”主题实施途径与策略 / 250
五、“传统工艺”主题评价管理与运用 / 270
第八章 相得益彰的课程优化与师生发展 / 274
一、学生:获得关联真实社会的实践能力,培育劳动精神与品格 / 274
二、教师: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完善校本研修机制 / 276
三、课程:深化学习方式变革,优化劳动教育赋能的课程体系 / 294
下篇
当下与未来——DECIT课程的成效与展望 / 273
后记 / 299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