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融合式教学的上海智慧 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 ISBN:978-7-5428-7519-8/G·4418
  • 著译者:上海市电化教育馆 编 本书编委会 顾问:尹后庆 主编:张治 副主编:潘丽芳 黄炜 编委:陈家虎 王荣良 金红卫 邢至晖 薛定稷 谢忠新 康永平 张军 楚婉婷 袁雯
  •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 定价¥65.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在线教育的热潮,线上教学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国两亿多学生实现了线上学习,上演了人类教育史上波澜壮阔的神奇画卷。互联网提供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供给模式到来了。面对学习时空的转换,国家网络云课堂、国家及各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电视台和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都在最短时间内为一线教师提供各种解决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一源双师多渠道多终端”的停课不停学“上海模式”,形成了教师在线授课、学生居家学习、家长配合指导和企业支持保障的解决方案,获得社会广泛好评。线上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工作平台和环境,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他们不得不从线下教学走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智能化教学。线上教学从初期的新奇和被动,逐渐变成常态,由此催生的教学流程再造、教学范式重构、教师角色重塑和教育治理优化,正在成为当今教育变革的关键词。


回顾这场不期而遇的在线教育自然实验,尽管在理论界还有不同的声音,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其意义和价值,也还没有人能找到更适切的解决方案。线上教学不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教育得以延续的根本保障。未来的教育,必将是基于网络环境,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和更加可持续的教育。在线教育带来的教育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线教育呼唤新教育理论的支撑。教育从学说走向科学,受益于实验心理学和教育评价的技术进步,并驱动教育从微观领域走向宏观的交叉综合,衍生出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技术学和教育评价学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教育评价从模糊走向精准;计算教育学和技术教育学时代的来临,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与技术;同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人的核心素养。这种革新是颠覆式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将在不断地被质疑和颠覆中得到进化。我们需要新的理论来审视教育,来开展面向未来的卓越教育。教什么才是最有用的?如何教才更有效率?教育如何帮助孩子适应不确定的未来?


2.在线教育催生新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的资源体系,包括资源的形态和资源供给侧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纸质教材朝着数字化、富媒体、跨平台和相融合的方向发展,数字教材、网络学习服务平台等逐渐普及;知识的呈现逐渐从书本走向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系统,知识的供给日渐实现泛在、智能、普惠、便捷和生动等特征,传统教授型教师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最大幅度的传播。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改变给自然班级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就像上海市中小学“空中课堂”,全市1300多位名师倾力打造优质授课资源,名师的局部拥有变成了全市学生共享。


3.在线教育促进教学模式发生深度变革。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学生参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线上教学催生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校逐渐虚拟化,虚实融合成为学校存续的新形态。新的学习空间、新的认知场景、新的交互图景、新的心理氛围和新的评价模式等,无不在冲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翻转课堂、同屏异地教学、数字画像和个性化推送,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方式的新要素。教学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4.在线教育推动新型教育治理方式逐步形成。教育不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相关的企业也开始走进校园并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更多的教学业务开始外包,互联网和电视台等各类融媒体逐渐成为教育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的运营机制、合作机制不断产生并相互适应,教育行政部门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在线教育推动当下教育产生了诸多改变,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从教育的深远发展来看,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线上教学若要成为常态教学的必然部分,就要从混合走向融合,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设计和相互支撑,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增值效应,让数字化教育真正实现应有的价值。


未来已来,过去未去,我们需要总结已经形成的实践案例,明晰利与弊,提醒学校和教师对标发展。智能时代下,教育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向按个人需求和偏好定制的个性化教育,即“为每个学生提供更为合适的教育”。未来的教学,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必将并存,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教学的新常态。为此,可以从学习场、学习课程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加以分析,思考如何推动线上线下教学实现常态的融合发展:


1.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整合与发展,为构建线上线下相互交融的教学空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有利于构建功能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开辟数字化环境下泛在、个性学习的新环境,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和高度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将使教学方式发生颠覆式转变。


2.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为构建丰富的教学情景和教学资源创设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创建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的融合式课程,提供充满互动、体验和探究的学习新方式,让虚拟与面对面学习无缝衔接,使学习更加真实、生动和有趣,促使融合式学习成为有深度、有价值的学习新形态。


3.评价始终伴随着学习,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大数据技术为创建学生学习进展与技能水平的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新模式,让教师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说话”,增强了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诊断和干预的洞察力。实时、精准的个性化学习评价使教学的个性化和自适应得以实现。


此外,对标新常态下的教育发展,我们要思考如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让教师理解数字化环境下融合式课程设计的内在价值与方法,促进教师提升数字化环境下自主学习、家校沟通和协作教研等能力。要着重思考如何加快构建新形态的教学资源体系,如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等,建立覆盖各学段的系统化、高结构和碎片化相结合的资源体系。要构建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核心的在线智慧学习环境,促进“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为每个学生构建一个数字化的书房、为每个教师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办公室,形成全民共享、便捷、安全、价廉和智能的网络学习空间。要加快数据的汇聚和挖掘,为每个学习者构建数字画像,提供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和学习服务。


融合式教育的春天已经临近,我们需要构建充足的基础环境、智慧的学习空间以及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把流于形式的在线教育转变为有效的学习。智慧让我们看清真相,情怀让我们看清真相后仍然充满激情。改变是永远不变的逻辑,让我们一起见证教育的大变革吧!


张冶

2021年8月



前言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是一个历史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任务不断变化,但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永恒不变的。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获取知识的形式也不再依赖于师生面对面。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平凡经历中,我们发现基于信息化学习资源和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的在线教育模式已经悄然从幕后走到台前。2020年“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上海市遵循“同一学段、同一播出时间、同一批授课老师”的原则,推出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空中课堂”,由各所学校的任课教师组织完成课后的线上互动与辅导环节。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的群体学习意识得到延伸,还初步尝试了建立虚拟的学习社区环境。此外,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终端接入线上教学,开展听课、互动交流和作业提交等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尝试了智能和泛在的教学活动。可以说,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发展为基础教育和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客观上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这也是信息化教学的一次大规模社会实践,期间涌现的创新实践加速了互联网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本书共收集了35个优秀案例,分为区域篇、学校篇和学科篇,主要反映了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学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方面所开展的实践性探索,尤其是2020年“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教学组织与实施方面的实践。区域篇案例呈现了各区应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变化,在组织行为、技术路线和师资准备等方面所采取的路径、方法与措施,以及特殊时期基于网络的学科教研、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篇案例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处于新时代变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将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和行政业务管理意图落实为可观察、可操作和可评价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推动学校全方位发展和提升育人质量。学科篇案例则突出呈现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各学段学科教师主动而为、积极思考、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和工具,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网络线上教学的华丽转身,在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施策略制订、作业设计、德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完成在线教育工作要求的同时提升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数据”将逐渐成为重要的学校资产和丰富的学习证据。基于大数据,可以让学校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学生并优化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开展个性化辅导,进而使得班级授课制环境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帮助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学校教师透过实践观察本质,主动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关键条件和因素,积极面对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多样化学习模式的尝试与推广,推动基于数据实证的教学决策,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真正赋能教育发展。


我们也希望广大教师和读者能从本书的诸多案例中汲取它山之石,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结合起来,让混合式教学成为新常态,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师生关系在教与学中发生深刻变化。


尹后庆

2021年8月

区域篇

全力打造在线教育平台,全面开展在线教育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信息中心 / 004


双师云课堂开启“停课不停学”育人新模式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 010


区域有效实施线上教学的实践探索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 015


凝聚团队力量,赋能线上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 / 024


共研共享线上行,赋能赋智促成长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 031


初中语文基于“问题导向”线上主题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 / 039


提升小学英语线上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实践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 / 047


以信息化平台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区域探索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 057



学校篇

“疫境”中共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教学

上海市卢湾中学 / 066


基于线上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吴泾中学 / 076


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数据驱动的线上教学实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 / 083


“易课程”在线也精彩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 / 091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099


“线上赋能”引领自主学习

上海市大同中学 / 106


基于模块化学习平台的线上教学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 112



巧用互动策略提升线上教学效能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 117


信息技术支持下“晓竹探访重行知”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 / 122


巧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低年级线上课外阅读

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 / 130


信息科技教学:从“脉冲”走向“常态”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 139


“e学习”让个性自由舒展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 / 146


“一家一策”落实培智学校学生居家学习

上海市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 / 152


学生成长跟踪评价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小学 / 163


智慧食堂1.0建设

上海市实验学校 / 168



学科篇

信息平台支持下的语文学科“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与实践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176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上海市崇明中学 / 182


云技术支持下高中英语回应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 / 186


初中数学线上课堂学习模式探究

上海市周浦实验学校 / 19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2+3+4”英语线上教学模式

上海市杨泰实验学校 / 197


运用多种手段提升线上教学质效

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 / 203


提升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 209


初中语文网络课堂小组化学习机制的探索

上海市闵行区上虹中学 / 216


线上教学中多元化作业促学生自适应学习

上海市蒙山中学 / 222


跨学科信息化作业设计

上海市松江区新闵学校 / 226


线上云班级建设思考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 / 230


幼儿在线教学案例“隔空相遇美好”

上海市虹口区体育幼儿园 / 236



后记 /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