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通往诗意的小径——中小学诗化教育研究

  • ISBN:978-7-5428-7595-2/G·4491
  • 著译者:宋士广
  •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 定价¥29.8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32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序:


诗不远人小径幽

非常高兴能为宋士广老师和他的“种子计划”团队的这部著作来写一点学习体会。不仅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为有这样一本研究诗歌教学和探索诗化教育的成果而点赞,更因为我所在的学校自2010年将“诗化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点燃了青春学子读诗、赏诗、评诗、写诗的热情,打造了“五月诗会”这样一个校园文化品牌。

《通往诗意的小径——中小学诗化教育研究》,这名字起得好。

诗不远人,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在当下人类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不确定性,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精神的抚慰、灵魂的安顿更需要有一

种诗意生活的追求,因为诗是从人类心灵里流淌出来的。

毋庸置疑,诗歌在人的精神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看来,诗歌是可以温润心灵、涵养德行、增进智慧、陶铸人格、滋养人生的。诗歌,对中国人而言,它教导了一种人生观,它关乎风化,直抵人的心性,正如林语堂所言“中国诗在中国替代了宗教的任务”。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说,到了一个国家,可以观察到这个国家的文明修养。(如果)这个国家的人表现出待人温和宽厚的品格,那就是诗教的表现。王阳明也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可见,传统的诗教有着规范伦理、教化人性、抚慰人心的功能。

宋士广老师和他的团队研究诗化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传承了中国诗教的传统。但是,他们理解和实践的诗化教育,正如他们所言,无论在“诗的范畴”还是“教的内涵”上都和传统的“诗教”有着很大的不同。

也有别于人们将诗化教育作为一种有诗意的教育方式的探索,他们将诗化教育理解为“一种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以诗歌为载体,以培养学生阅读、品评、创作诗歌进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且不说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至少研究者没有忘记自己的两重身份:一重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生理解诗、鉴赏诗、品评诗、创作诗,进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作为一位具有学科属性教师的核心价值;另一重身份是作为一位教师,诗歌教学不仅仅是一场教学活动,更是一次教育活动,诗歌的教学,实际上也是育人的工作。

在我看来,这样的理解不是对传统诗教的颠覆,而是对传统诗教的拓展。“化”不应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教导,正如研究者所言,“化”既是“教化”,也是“转化”。当然,也是“催化”,也是“内化”,也可以是“融化”。“化”的内容也不仅是规范、伦理、言志抒情,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共情、对心灵的净化、对精神家园的建设,甚至是对思维的建构。“化”既是结果,也是过程;既是目标,也是方式。

所以,研究团队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这样的实施策略——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任务驱动和自主活动结合、强化鉴赏评价乃至创作感知、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并实践了课堂教学向内探求和向外延伸、依托学生社团开展自主性诗歌活动的实施路径。尽管这样的提炼和实践还比较粗浅,但对当下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边缘化、浅表化、应试化以及学生对诗歌的疏离化、陌生化的现状无疑是一次反思,一次“拯救”行动。正如他们自己所言:“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像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一样,插上诗意的翅膀,在海洋和天空之间寻觅一条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路线。”

诗不远人小径幽,没有别的方式可以取代诗歌的功能,所以诗教需要传承。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诗歌教学也好,诗化教育也罢,越往深处探究,就越有实践的价值,就会衍生出更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团队的研究也才刚刚“登堂”,在祝贺他们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也期待着他们能够继续曲径探幽,创造出更多经验,担负传播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以“诗意”丰盈教学,用“诗化”陶冶学生的人生。

《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叶嘉莹先生说这是古人进行诗歌训练的方法。我似乎在他们的实践中看到了这些思想方法的传承,也希望在接下去的实践

中能让这些传统的智慧生发出新的力量。一点肤浅的学习体会,也不知“画眉深浅入时无”?敬请批评指正。

郭金华

2021年9月


古诗新译

——古诗教学的尝试和探究

上海市大同中学宋士广/001

中学生旧体诗创作教学初探及思考

上海市大同中学孙雷声/021

诗歌意象中的声与色

上海市第八中学黄歆/041

高中古诗拓展学习微视频制作初探

上海市格致中学高翀骅/061

目录

以“微”见多,诗意盎然

——微课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上海市大同中学瞿琼/081

在诗画中悟情韵

——初中诗化教学新路径探究

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孙文妍/099

如何让新诗富有“新趣”

——诗歌语言陌生化创作技巧教学方法研究

上海市大同中学陈天琦/116

童诗教学

——让童心浸润生活

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张凝珏/136

永恒的时空

——诗词赏析的另一路径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程至/161

以青春为名

——“大同五月诗会”活动上海市大同中学甘娅嬿/180

行走中的诗情

——以中学研学之旅为例上海市向明中学周容/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