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K-12科学课程测评系统研究:大规模测评与课堂实践的整合

  • ISBN:978-7-5428-7590-7/N·4483
  • 著译者:郑方贤 主编 王鼎 副主编
  •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 定价¥52.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序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确立了新时代教育

评价的整体框架,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

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指明了方向。随着高考改革

持续推进,测评既要为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做出贡献,也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效能发挥

更大作用。同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设计及实施层面的变革对评价理念及

实践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一家专业化的考试机构,应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及要求,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以“K—12科学课程测

评系统研究”(以下简称“项目”)为载体,创新开展测评系统的开发。本项目从2016年年底开始酝酿,

经反复评估后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研究,2021年1月完成结题,整个项目的开发、论证和实施历经四年

之久。

    本项目旨在通过获取科学课程测评领域中全新的测评理念和不断涌现的实践经验,依托完整的考试

开发过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程测评系统,整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强化

测评结果对于课堂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国内教育特别是上海教育背景下科学课程测评的系列创新。

创新之一:着眼于测评内容,以二维科学能力模型和学习进阶来构建测量目标,指导试题开发和结果分

析。这在国内大规模测评开发实践领域尚属首次。需要强调的是,能力模型和学习进阶的研发充分考虑

了学生的科学认知规律及特征,尝试通过建立认知发展模型进一步刻画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此有效促进

学生学习定位,改善学生学习路径及教师教学。此外,通过将核心概念与科学实践相结合来开发科学思

维测量试题,也强调了对学生思维的关注。

    创新之二:改进试题开发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使用规范的模板,如测评蓝图(blue print)和试

卷计划表(form planner)。测评蓝图用于规定试题的类型和数量,每个测试部分的长度,以及共同试

题(即出现在相邻两个年级中共用的试题)和非共同试题的分布。试卷计划表详细说明每道试题在试卷

中的位置,并使用唯一的标识符进行标记,以防止分析错误。此外,为改进试题开发的方法,本项目进

行了一系列数据收集和分析。如利用认知实验收集反映学生思维过程的一手数据。在实验中,由一名或

多名专家将试题逐一展示给学生个体,对学生进行访谈并记录其思维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测试开发人

员能了解创新科学试题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据此进一步完善能力模型和学习进阶框架,

并对测量目标和试题进行修订。之后,再次进行试测,并收集可供统计分析的学生数据。从试测到正式

测试,从学习进阶框架到试题的设计,从能力模型设计到二维试题的编制,所有的过程中,数据的收集

和分析无处不在,它为不断修正目标框架,不断强化框架设计和试题间的一致性,以及提升研究结果的

有效性提供证据保证。

    创新之三:对创新试题及测试分析方法的使用。本项目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其一是评估用于测量

学习进阶的试题在多大程度上呈现出预期效果的趋势;其二是探讨在不相连的三个年级间建立垂直链接

的意义,以使分数可以在一个共用的尺度上得以标识。当然,系统的常规的分析方法在本项目中得到应

用,并与上述方法进行了有效整合。

    以上这些创新,将有助于创建更好的科学课程测评范式。其重要性还在于能拓展或迁移到其他的测

评研究和实践中,促进教育测评对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特别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诊断,促进对测评结果

科学合理的有效应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本研究在分析测评结果过程中关注课堂环境中的教学

内容、教师管理及教学方式、学生动机及态度等因素的影响程度;关注测评目标框架、试题及结果反馈

对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创造新事物或新方法的唯一途径,就是逐次逼近(即迭代)。对于实

施测试计划的研究人员而言,迭代必将是一种越来越熟悉的工作方式。我们期望通过这种迭代的创新过

程,逐步深化和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并与当代课程改革及课堂教与学进一步融合。本项目的实践研究既

是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一次探索,也是我院十四五规划考试开发及研制的“新迭代”

的开始。

    本项目是在一个协作解决问题的环境中完成的。项目组集中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内外多个领域的

专家、学者的智慧,他们共同尝试创新性地确定上海市学生科学课程测评应测量的内容、应采用的测评

方式以及思考此类测评如何为教学提供有效信息反馈等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

方贤和章波、常生龙作为项目负责人,为项目的前期评估、整体实施以及组织架构设计、协调管理推进

做出了贡献;王鼎既是项目的总协调人,带领杨东莉、王佳颖和金轶玮等人协调管理项目各项任务,还

是深入项目研究的研究者,他的工作为研究进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周海忠、陆蕙、张敏、陈健、

吴志群、张智国、王平、于琪、周建中、吴畏、史加祥、潘晓波等人在测评框架设计及试题编制、组卷

等工作中承担了众多任务;林静、吴俊、王晓慧、黄灿星在抽样及信息收集整理方面承担了部分任务;

贾林芝、顾春梅、闪德龙、李子明、刘培新在项目测评框架开发方面承担了部分工作。同时,美国教育

考试服务中心(ETS)和上海市47所中小学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和协助。

    为使项目的成果能够结集出版,项目组成员郑方贤、王鼎、张敏、吴志群、陈健为本书的统稿和课

堂实践案例撰写付出了极大努力,王佳颖、王晓慧、陆蕙、周建中参与了相关章节的审读,上海科技教

育出版社凌玲副总编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项目的研制仅代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在考试开发及研制上的部分创新实践工作。随着教育评价改

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将继续创新考试评价研究,并将研究和实践结果逐一呈现给大家。


                                                                    郑方贤  

                                                                   2021年7月  

 








作者简介:


     郑方贤,研究员,上海市教

育考试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

学指导专业委员会考试命题指导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983 年毕业

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曾任教

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统计运筹系和

管理学院,历任复旦大学招生办公

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

等。著有《沪考新语》,曾在《教

育发展研究》《中国考试》等中文

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第一章  研究缘起………………………………………… / 001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 002

    二、测评理论的应用及对现状的呼应………………………… / 004

    三、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的需要……………………………… / 005

第二章  科学课程设计及测评研究分析…………………… / 007

    一、国内外科学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 008

    二、科学课程测评面临的问题…………………………………… / 014

    三、科学课程测评研究分析……………………………………… / 019

第三章  测评系统研究实施汇总……………………………… / 021

    一、项目研究目的及需求……………………………………… / 022

    二、项目研究内容及任务设计………………………………… / 024

    三、项目研究方法……………………………………………… / 026

    四、项目研制过程综述………………………………………… / 027

第四章  测评系统构建(一):框架设计及试题开发……… / 031

    一、能力模型构建及试题开发………………………………… / 032

    二、学习进阶设计及实证分析…………………………………… / 041

第五章  测评系统构建(二):量尺构建……………………… / 059

    一、测评蓝图的设计…………………………………………… / 059

    二、测评结果解释证据的获取………………………………… / 064

    三、不同年级科学素养共同量尺的构建……………………… / 073

    四、学习进阶及科学素养成绩描述…………………………… / 084

第六章  科学课程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 / 097

    一、问卷结构设计及论证……………………………………………………… / 098

    二、科学课程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的设计………………………………… / 099

    三、科学课程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 / 099

第七章  成绩报告及教学实践………………………………………………… / 113

    一、成绩报告单的设计和形成………………………………………………… / 113

    二、将大规模测评结果应用于改进教学的实践探索………………………… / 119

第八章  探索与拓展…………………………………………………………… / 158

    一、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亟待确立素养导向评价模式………………… / 159

    二、关注基于认知发展的命题设计及证据信息的获取……………………… / 161

    三、正确认识命题和测评的关系,构建和强化测评系统内在一致性………… / 161

    四、整合技术,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信息的获取………………………………… / 163

    五、拓展及深化现有大规模测评结果的应用功能…………………………… / 164

附录………………………………………………………………………………… / 165

    附录一:K—12科学课程测评系统研究和开发任务…………………………… / 165

    附录二:K—12科学课程测评系统研究项目推进情况汇总(简)……………… / 170

    附录三:能力模型………………………………………………………………… / 171

    附录四:“力与运动”学习进阶描述……………………………………………… / 181

    附录五:K—12科学课程测评系统框架(讨论稿)……………………………… / 182

    附录六:单维度论证——2020年正式测评单维度结构量化论证(CFA)……… / 187

    附录七:试题指标呈现及分析…………………………………………………… / 188

    附录八:问卷框架结论论证:指标单维度论证………………………………… / 198

    附录九:科学课程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 /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