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创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交织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为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要,“依托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学校教
育改革的新特征。在全新环境中,如何发挥“网络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如何针对学生网络
学习问题进行学习干预与指导,是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面临的挑战。本书针对网络学习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在本土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和学习干预的方法与策略,
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 网络教学发展与创新:现实性与可行性
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学习的时空,改变了人们的学习观念,创造出全新教学模式,为
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机遇。本章从教学环境、教学取向、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说明网络环境
下教学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分析网络教学实施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为网络教学开展提供理
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第二章 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分析:本土调研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变着师生教与学的方法,推动了学校教
育教学改革。但是,调研结果显示网络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课程学习注册率高,但流失率也高”
“学生网络学习持续性不强、课程学习完成率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章总结了网络教学
已有经验,提出“加强学习评价,注重过程监管”“预判学习问题,及时进行干预”“优化教学资
源,提供个性化指导”等网络教学建议。
第三章 网络教学研究前沿动态:国际经验
为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学习发展需要,“依托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
习”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特征。国际教育学界在网络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学业评价、管理策
略等方面都开展了研究。本章从“基于标准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网络学习
诊断”“基于数字徽章的网络学习评价”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已有网络教学研究成果,分析、评价促
进教学的理念与实施方式,借鉴已有的网络教学实施方法、策略与案例,为进一步开展网络学习伴
随式评价与干预研究提供新思路与实施路径。
第四章 旨在促进学习者发展的网络教学:伴随式评价的视角
评价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已不再局限于甄别与筛选学生,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达
成学习目标,促进自我发展。网络学习评价将“提高网络学习质量,促进学习者发展”作为评价的
重要目标。本章通过比较国内外知名教育网站的学习评价方法,梳理出网络课程实施中采用的“结
果认证”“过程监控”“知识自适应”等评价模式;阐释网络学习评价从“面向结果评价”向“促
进学习评价”、从“基于技术工具评价”向“基于学习分析评价”、从“知识技能评价”向“综合
能力评价”等方面的转向;从评价特征、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等方面分析伴随式评价理念与实施路
径;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设计网络学习伴随
式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第五章 旨在促进学习者发展的网络教学:伴随式干预的视角
与线下面对面课堂学习相比,中学生网络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与师生互动方面都有
很大的变化,新的学习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新
的教学方法策略加强对学习者学习的指导,另一方面可通过技术工具支持对学习者学习的干预。本
章依据课程与教学理论,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整合面对面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形
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二次性微课程开发与学习”“在线错题库应用”等网络学习干预策略
与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收集教学案例,指导学校网络教学开展,加强中学生网
络学习的实效,提高网络学习质量。
第六章 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与干预:实践与应用
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与干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所研究的方法与策略应用于网络教学实践中,
帮助教师与学生有效地管理教学,根据网络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和调整。本章以案例研究方
式,在实验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实践,检验和完善伴随式评价与干预的方法和策略。主要内容包括:
伴随式评价与干预的环境设计与开发、伴随式评价与干预的案例实施,以及对伴随式评价与干预效
果分析及进一步完善。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走向融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教学环境为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资源建设、学习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与新路径,推动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开展。尤其是随着智能终端、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技术的
发展,现实与虚拟学习空间深度融合,使得线上线下学习可以随时转换、相互支持。本章针对新技
术、新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特征,从资源建设、专业发展、学习模
式、课程组织等方面对融合式教学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由于本书涉及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教育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内容,难免有不足和疏漏,
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
技术学系副研究员,博士,密苏里
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高中信息技
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教育部义
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成
员;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数据与计
算》分册主编。
第一章 网络教学发展与创新:现实性与可行性 / 001
第一节 网络教学环境:从“现实空间”走向“虚拟空间” / 001
一、 两个学习空间深度融合 / 001
二、 两类学习者相互塑造 / 002
三、 两种教育工作者协同工作 / 003
第二节 网络教学取向:从“信息传递”走向“知识建构” / 005
一、 对“信息传递”网络教学的反思 / 005
二、 “知识建构”取向的网络教学策略 / 006
三、 构建积极互动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 008
第三节 网络教学资源:从“专用资源”到“生成资源” / 009
一、 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与问题分析 / 009
二、 基于SECI理论的知识发展机理和“场域” / 011
三、 基于SECI理论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 012
四、 利用Moodle平台实现“知识创生”的网络教学资源 / 014
第四节 网络教学管理:从“自我管理”到“绩效管理” / 015
一、 网络学习中学生流失率问题的分析 / 015
二、 绩效管理理论与网络教学管理 / 017
三、 基于“绩效管理”理论的网络教学管理 / 018
四、 一个基于“绩效管理”理论的网络学习管理案例 / 020
第二章 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分析:本土调研 / 022
第一节 中学生网络学习调研设计 / 022
一、 调查问题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 022
二、 调研方式与样本选择 / 024
三、 调研过程 / 024
第二节 中学生网络学习调研过程与数据分析 / 025
一、 中学名校MOOC平台日志数据及分析 / 025
二、 中学生网络学习问卷调研数据及分析 / 028
三、 对网络教学指导教师的访谈内容分析 / 037
四、 对中学生网络学习组织与管理实施的建议 / 038
第三章 网络教学研究前沿动态:国际经验 / 040
第一节 基于标准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 040
一、 微课程的发展与概念 / 040
二、 学校微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 041
三、 学校微课程的研发取向 / 043
四、 微课程研发的转型: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微课程研发 / 045
第二节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网络学习诊断 / 047
一、 理解学习分析技术 / 047
二、 学习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模型 / 048
三、 网络环境下学习分析技术的实现 / 053
第三节 基于数字徽章的网络学习评价 / 056
一、 理解数字徽章 / 057
二、 数字徽章的网络教育功能 / 057
三、 数字徽章在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 059
四、 数字徽章对我国网络教育的启示 / 062
第四章 旨在促进学习者发展的网络教学:伴随式评价的视角 / 065
第一节 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方法与策略 / 065
一、 现状分析:网络评价模式与问题思考 / 065
二、 网络学习评价的转向:旨在促进学习者发展 / 067
三、 一种可行的路径:伴随式评价的视角 / 070
第二节 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工具设计与开发 / 073
一、 网络学习客观性试题的设计与开发 / 074
二、 网络学习表现性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076
第三节 面向知识技能的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 / 078
一、 面向知识技能的评价内容设计:二维目标分类框架 / 078
二、 面向知识技能的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的策略与方法 / 081
三、 面向知识技能的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 082
第四节 面向问题解决能力的伴随式评价 / 084
一、 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现状与挑战 / 084
二、 问题解决能力评价:趋势与特征 / 086
三、 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伴随方式与策略 / 088
四、 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一个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的案例 / 089
第五节 面向网络学习态度的伴随式评价 / 092
一、 网络学习态度分析 / 092
二、 网络学习态度伴随式评价方法 / 093
第五章 旨在促进学习者发展的网络教学:伴随式干预的视角 / 097
第一节 网络学习伴随式干预的策略与方法 / 097
一、 中学生网络学习伴随式干预:策略分析 / 097
二、 中学生网络学习伴随式干预:方法设计 / 100
三、 网络学习伴随式干预的实践应用 / 102
第二节 基于“网络错题库”干预方法与案例分析 / 105
一、 “网络错题库”的教学功能 / 105
二、 基于“网络错题库”的学习干预案例 / 106
三、 “网络错题库”在教学中的应用总结 / 107
第三节 基于微视频的“二次性学习”干预方法与案例分析 / 108
一、 “二次性学习” / 109
二、 基于微视频的“二次性学习”干预方法 / 109
三、 “二次性学习”的实施案例 / 110
第四节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的个性化干预方法与案例分析 / 111
一、 网络学习中的数据 / 111
二、 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对网络学习的指导作用 / 112
三、 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应用案例 / 113
第五节 线上线下混合式反馈的干预方法与案例分析 / 114
一、 线上线下混合式反馈 / 114
二、 线上线下混合式反馈的方法与过程 / 115
三、 线上线下混合式反馈的案例 / 117
第六章 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与干预:实践与应用 / 119
第一节 伴随式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发 / 119
一、 “我的学习”模块功能设计与应用 / 121
二、 “学习资源”模块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 125
三、 “学习交流”模块功能设计与应用 / 129
四、 伴随式学习环境的实施策略 / 130
第二节 伴随式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 131
一、 伴随式评价的实验设计 / 131
二、 伴随式教学的实验过程 / 132
三、 数据采集与处理 / 133
四、 伴随式评价教学实验研究结论与可持续研究 / 138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走向融合式教学 / 140
第一节 融合式教学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140
一、 理解融合式教学:发展的视角 / 140
二、 融合式教学的特征 / 143
三、 融合式教学的实施准备 / 144
第二节 融合式教学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 / 145
一、 融合式教学基本模式 / 145
二、 融合式教学趋势与展望 / 153
附录1 “中学生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工具 / 156
一、 学生网络学习交互评价量表 / 156
二、 基于在线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评价量表 / 157
三、 网络学习态度评价量表 / 159
四、 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调研问卷 / 161
附录2 参考文献及参考网址 / 166
后记 / 173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