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学校特色课程在行动

  • ISBN:978-7-5428-7210-4/G·4214
  • 著译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编著
  •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 定价¥4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教育旅程”,
这是一次发动基层学校开展的大规模的实践研究,
这是一次凝聚上海全市之力,深化课改的攻坚战役。 
梦想,探索,发现,革新。
在这之前,一切悄悄萌动,
在这之后,一切已慢慢蜕变。

      课程领导力是与课程并肩而行的“伴侣”,也是与课改相向而行的“同伴”。课程领导力,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2009年,上海市教委基于课程改革深化的需要,基于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基于校长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率先提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抓住“课程”的要素,以“项目”的形式,凝聚上海全市之力,打响课改攻坚战。
      2010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并正式启动第一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51所项目学校和1个整体试验区,围绕学校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四大方面,开展大规模行动研究。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探索,明晰了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构建了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框架,明确了“可视化”行动路径,建立了共同体运行机制,提炼了一批凸显实践价值的课程校本化实施经验。
      2015年4月,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引下,在上海全面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上海启动第二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课程领导力项目再出发,遴选产生58所项目学校和1个整体试验区。第二轮项目研究以“评价引领、实践导向、互动生成、模式多样、促进提升、关注特色”为指导思想,在行动研究中采用“指南引领(顶层设计)→工具测评(前测、后测)→行动研究(设计—实施—调整)→总结提炼(路径、机制)→推广辐射”的工作思路,突破学校课程领导力评价难点,探索基于证据的学校课程计划的完善,启动学科单元教学指南研究,推进学校德育、美育、体育等关键领域课程体系建设,在顶层设计方面前瞻引领,在面上破解共性问题,在点上突出方略提炼,取得了显著成效。
课程领导力项目,以课程实践的方式,催生教育一线的智慧。在项目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区、越来越多的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其中,它扎根于学校,发力于教师,落实于课堂。“课程领导力”,如今在上海基础教育界,已不是一般的“学术名词”,而是有着特定内涵和外延的“教育动词”。“课程领导力”,如今在上海中小学、幼儿园的校长、园长心里,已不是行政领导的“一纸指令”,而是有着文化自觉的“办学使命”。“课程领导力”,如今在上海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眼里,已不是高不可攀的“学术围墙”,而是乐于施肥的“研究绿洲”。课程领导力,正在成为学校的“软实力”、校长的“真功夫”、教师的“好本领”。
      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其核心任务是育人。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是课程,课程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在很长一段时间由国家统一管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制度上打破了原来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权力走向分享,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开始彰显学校育人理念、目标和课程特色。育人理念蕴含在学校课程中,育人目标引导着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和特色课程建设。
      学校特色课程是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建设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征和积极影响力的课程或课程群。一说起学校的特色,人们往往就会想到这所学校的特色课程,以及学生在课程浸润后表现出来的某些特质。特色课程,是打造学校特色、培育学生特质、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特色学校建设也往往以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因此,学校大都非常重视特色课程建设,这使得学校特色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一校一品的态势。
      时代在发展,要求在变化,课程在更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些重要文件和会议传递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市中小学在历史传承中、在时代发展中,不忘办学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一直在为实现为国育才和学生个人幸福的和谐统一而努力,学校纷纷立足实践持续探索和优化学校特色课程,关注和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
      在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二轮)项目实施中,多数项目学校选择了学校德育、美育、体育、智育等课程体系或课程群建设进行研究,在自选项目中选择了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创新素养培育课程设计、综合主题课程设计以及其他特色课程设计等为突破口。这些项目实际上主要指向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研究,是学校在新时期特色课程建设上的有力行动。
      在第二轮行动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到特色课程的建设中。那么,特色课程到底是什么?特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如何开发特色课程?学校特色如何呈现在特色课程中?通过学校实践探索和基于实践的改进优化,学校对特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以及保障更新等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实践,并开始从特色课程走向特色课程群,从而逐步形成学校特色乃至学生特质。本书是对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第二轮课程领导力项目学校实践探索成果的经验总结与提炼,是总项目组和各相关项目学校实践智慧的结晶。
      本书主要由特色课程开发的认识基础、特色课程计划编制、特色课程的特色追求等三章构成,每一章由知识基础、实践案例和案例评析构成。全书从特色课程开发的认识基础到特色课程计划编制,再到特色课程的特色追求,试图呈现出逐步递进、彰显特色的特色课程的建设思路;每一章从知识基础到实践案例再到案例评析,试图呈现出理论引领、实践回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路径。本书试图从理念和实践层面对前述问题进行解答,全书既有理论层面的阐释,又从实践层面用丰富的学校课程建设案例予以佐证。
      第一章为特色课程开发的认识基础。在知识基础部分,重点呈现学校特色课程的内涵、定位、类型、开发依据以及开发程序与方法。在实践案例部分,重点呈现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的“基于兴趣化的小学体育特色课程建设”等5所中小学的特色课程建设案例,以此反映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路、方向与采用的方法策略。在案例评析部分,借案例强调特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价值,强调特色课程建设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揭示了综合性、实践性与个性化等特色课程的建设走向。
      第二章为特色课程计划编制。在知识基础部分,重点呈现特色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评价、保障与更新等。在实践案例部分,重点呈现上海市继光初级中学的“基于证据的德育课程目标制订”等6所中小学的特色课程计划编制案例,以此反映实践层面在特色课程目标与内容制订、实施与评价方式探索、保障与更新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思考与做法。在案例评析部分,结合学校实践案例,指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学校特色课程的核心追求,指出主题、问题和活动是特色课程的主要组织方式,实践、体验和探究是特色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最后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创新特色课程的评价方法。
      第三章为特色课程的特色追求。在知识基础部分,提出特色课程的特色表征有三种方式,一是人无我有的蜕变,二是人有我优的优化,三是人优我精的进阶。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以及特色形成,关键在于要从课程设计走向课程实践,即从写出特色走向做出特色;要从特色课程走向特色课程群建设,发挥课程集群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在实践案例部分,重点呈现了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的“跟着爸妈去上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发”等5所中小学的实践案例,以此反映学校在特色课程打造与更新以及课程群建设上的思考和做法。在案例评析部分,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特色也会跟着发展,形成新特色;强调特色课程实践出特色,只有实践,才能将计划中的、纸面的特色转化为真正的特色;强调要从特色课程走向学生特质,切实有效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希望本书所呈现的认识和理论是正确的,方法和技术是可行的,案例和评析是有启发性的,能为学校建设特色课程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随着认识的转变和实践研究的深入,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也必将产生新的认识、新的做法、新的技术和新的课程。希望大家能够携手探索,为建设特色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培育学生特质共同努力。  

第一章特色课程开发的认识基础/1
       第一节知识基础/2
           一、 学校特色课程的内涵与定位/2
           二、 学校特色课程的类型/4
           三、 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依据/5
           四、 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程序与方法/6
       第二节实践案例/11
           一、 基于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德育课程研究/11
           二、 基于创新素养的实验类课程的开发研究/23
           三、 基于兴趣化的小学体育特色课程建设/34
           四、 立足学校文化的德育活动课程的整体设计/40
           五、 儿童视角下馆校结合类课程的完善/50
       第三节案例评析/57
           一、 特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57
           二、 走向综合性、实践性、个性化的特色课程/57
           三、 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开发/58

第二章特色课程计划编制/61
       第一节知识基础/62
           一、 特色课程目标与内容/62
           二、 特色课程实施与评价/67
           三、 特色课程保障与更新/72
       第二节实践案例/75
           一、 基于证据的德育课程目标制订——以“忠信勤勇”百年校训课程群为例/75
           二、 “阳光北虹”体育课程体系建构/96
           三、 “爱与责任”德育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研究/120
           四、 在基于选择的拓展型课程中促成个性化学习/127
           五、 创设智慧学习的环境/151
       第三节案例评析/157
           一、 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特色课程的核心追求/157
           二、 以主题、问题、活动为特色课程的主要组织方式/157
           三、 以实践、探究、体验为特色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158
           四、 须进一步探索创新特色课程评价方法/158

第三章特色课程的特色追求/161
       第一节知识基础/162
           一、 特色课程的特色表征/162
           二、 从特色课程设计走向实践/165
           三、 从特色课程走向特色课程群/166
           四、 特色形成中的保障机制建设/167
       第二节实践案例/169
           一、 统整理念下创意环保类课程的开发/169
           二、 点、线、面、体中的课程继承与创新——以茶艺特色课程为例/177
           三、 游泳特色课程群的建设/186
           四、 课内外结合的数学专题特色课程研究/192
           五、 跟着爸妈去上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发/199
       第三节案例评析/210
           一、 立足时代背景,培育课程新特色/210
           二、 特色课程实践出特色/211
           三、 从特色课程走向学生特质/213

后记/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