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同步课课练”丛书自1996年出版以来,不断改版,历经了上海市中小学“一期”和“二期”课改。丛书紧密配合教材内容,题目难易程度适中,符合教学要求。丛书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帮助一批又一批学子完成学业,叩开高等学府的大门,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这次,我们依据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关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再次编写了新版“同步课课练”丛书,以期同步辅导学生复习巩固好各科学习内容,努力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有所得。
本书依据现行教材章节、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针对每一课时安排了两份试卷:A卷和B卷,其中A卷以紧密配合教材的基础训练题为主,符合学业水平考试要求;B卷以配合教材的能力提高题为主,包括拓展性、开放性习题,为高考水平要求,难度略大于A卷。另设有单元测试卷和期中、期末测试卷,供学生考前自测使用。
本书作为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热诚欢迎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本书中存在的不足给予批评和指正。
第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直线1
1.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
(一)A卷1
(一)B卷2
1.2直线的方程3
1.2.1几种特殊形式的直线方程(1)3
(二)A卷3
(二)B卷5
1.2.2几种特殊形式的直线方程(2)7
(三)A卷7
(三)B卷8
1.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1)9
(四)A卷9
(四)B卷10
1.2.4直线的一般式方程(2)11
(五)A卷11
(五)B卷12
1.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3
1.3.1两条直线的相交、平行与重合13
(六)A卷13
(六)B卷14
1.3.2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与夹角的求法(1)15
(七)A卷15
(七)B卷16
1.3.3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与夹角的求法(2)17
(八)A卷17
(八)B卷18
1.4点到直线的距离19
(九)A卷19
(九)B卷20
单元测试卷21
(十)A卷21
(十)B卷25
第2章圆锥曲线29
2.1圆29
2.1.1曲线方程的概念,圆的标准方程(1)29
(十一)A卷29
(十一)B卷31
2.1.2圆的标准方程(2)33
(十二)A卷33
(十二)B卷35
2.1.3圆的一般方程37
(十三)A卷37
(十三)B卷39
2.1.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1
(十四)A卷41
(十四)B卷43
2.1.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5
(十五)A卷45
(十五)B卷47
2.2椭圆49
2.2.1椭圆的标准方程49
(十六)A卷49
(十六)B卷51
2.2.2椭圆的性质(1)53
(十七)A卷53
(十七)B卷55
2.2.3椭圆的性质(2)57
(十八)A卷57
(十八)B卷59
2.3双曲线61
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61
(十九)A卷61
(十九)B卷63
2.3.2双曲线的性质(1)65
(二十)A卷65
(二十)B卷67
2.3.3双曲线的性质(2)69
(二十一)A卷69
(二十一)B卷71
2.4抛物线73
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73
(二十二)A卷73
(二十二)B卷75
2.4.2抛物线的性质77
(二十三)A卷77
(二十三)B卷79
2.5曲线与方程81
2.5.1求轨迹的方程81
(二十四)A卷81
(二十四)B卷83
2.5.2简单的参数方程85
(二十五)A卷85
(二十五)B卷87
2.5.3极坐标系与极坐标方程(1)89
(二十六)A卷89
(二十六)B卷91
2.5.4极坐标系与极坐标方程(2)93
(二十七)A卷93
(二十七)B卷95
2.5.5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97
(二十八)A卷97
(二十八)B卷98
单元测试卷99
(二十九)A卷99
(二十九)B卷103
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107
(三十)A卷107
(三十)B卷111
第3章空间向量及其应用115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115
3.1.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1)115
(三十一)A卷115
(三十一)B卷116
3.1.2空间向量及其运算(2)117
(三十二)A卷117
(三十二)B卷118
3.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119
(三十三)A卷119
(三十三)B卷120
3.3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121
(三十四)A卷121
(三十四)B卷122
3.4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123
3.4.1判断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123
(三十五)A卷123
(三十五)B卷124
3.4.2求距离125
(三十六)A卷125
(三十六)B卷126
3.4.3求角的大小127
(三十七)A卷127
(三十七)B卷128
3.4.4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综合129
(三十八)A卷129
(三十八)B卷130
单元测试卷131
(三十九)A卷131
(三十九)B卷135
第4章数列139
4.1等差数列139
4.1.1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139
(四十)A卷139
(四十)B卷141
4.1.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43
(四十一)A卷143
(四十一)B卷145
4.2等比数列147
4.2.1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147
(四十二)A卷147
(四十二)B卷149
4.2.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151
(四十三)A卷151
(四十三)B卷153
4.2.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155
(四十四)A卷155
(四十四)B卷156
4.3数列157
4.3.1数列的概念与性质157
(四十五)A卷157
(四十五)B卷159
4.3.2利用递推公式表示数列161
(四十六)A卷161
(四十六)B卷163
4.4数学归纳法165
4.4.1数学归纳法165
(四十七)A卷165
(四十七)B卷167
4.4.2数学归纳法的应用169
(四十八)A卷169
(四十八)B卷170
单元测试卷171
(四十九)A卷171
(四十九)B卷175
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179
(五十)A卷179
(五十)B卷183
参考答案187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