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医教协同: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 ISBN:978-7-5428-7224-1/G·4222
  • 著译者:吴增强 主编 马珍珍 王婷婷 副主编
  •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 定价¥40.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前言:
      2016年12月,国家22个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8年11月,国家10个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这表明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成为全社会共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一个部分,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所谓基础性,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一生幸福的基础;所谓发展性,即中小学生的人格、认知与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尚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应该基于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可以用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的概念来表述:一级预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二级预防是针对少数心理与行为高风险学生的重点辅导;三级预防是对极少数心理障碍和危机学生的转介服务。其中,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工作需要医学界专业力量的参与,这项工作的落实就需要“医教协同”。
      2011年9月至10月,笔者有幸受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和波士顿儿童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邀请访学一个多月,考察了波士顿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医教协同。
      1. 以儿童医院为主导的心理服务网络
      凡笔者走访的学校或者辅导机构中,不论是心理学家还是社工,都佩带波士顿儿童医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BCH) 的胸卡,携带格式统一、印有BCH院徽的名片。BCH通过各种儿童心理健康项目,为这些服务儿童健康的专业人员提供平台,并且形成了一个从职前到职后完整的心理专业人员培训体系,以及联结医院、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心理服务体系。政府在其中扮演的是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的角色。BCH之所以能够承担如此重要的角色,一是拥有强有力的临床与科研力量,二是有服务于儿童的社会理念。
      2. 医学、社会专业人员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
      笔者走访的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名牌高中,都没有配备设备齐全的心理辅导室,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本职教学工作。学校通过学生导师制度,让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状况。心理学家、社工和医生不仅负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承担了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工作。
      3. 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共同体
      波士顿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是医教协同的一个范例,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这不仅是一种专业力量的同盟,也是医学、教育、社会和家庭(包括家长和孩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项目开展、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等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水平还不是很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主要还是依托教育系统本身的专业资源,然而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力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引进医学界心理服务专业力量,进行学生心理服务医教协同模式的实践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自2014年起,我们团队联合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保健科,在上海4个区——浦东新区、杨浦区、黄浦区和静安区(原闸北区,2015年与静安区合并为新“静安区”),35所中小学开展了为期4年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模式的探索,实践表明该模式是可行、有效的,并具有前瞻性。
      本书是对这4年实践研究探索的总结。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医教协同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
      第二章,介绍高风险学生的筛查与干预,特别是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学生焦虑障碍和      抑郁障碍。这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项目的重点所在。
      第三章,讨论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转介与协调,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处置与善后工作。近年来,符合心理障碍症状的学生和危机事件有所增加,这方面的工作专业要求高,更加需要医学力量的介入,这些都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提出了挑战。
      第四章,讨论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促进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着眼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重点探索小学生的学校适应辅导、初中生的情绪辅导和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培养。
      第五章,讨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体系的建设,从教育系统与医疗系统的对接、组织落实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作了尝试性探索,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够给更多地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参考。
      第六章,案例分享。这些案例都是项目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医生合作的个案。
撰写各章的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章,由王婷婷、马珍珍、吴增强撰写。
      第二章,由章依文、程永琛、周慧鸣、马骏、张小林撰写。
      第三章,由马珍珍撰写。
      第四章,由钟向阳、倪京凤、牛燕华、钱锦、王慧、李峻撰写。
      第五章,由王婷婷、马珍珍撰写。
      第六章,由陈嫣、秦美、王慧、张依娜、印海翔、刘轶敏、洪颖馨、吴玉洁、王佳撰写。
      全书由王婷婷统稿,由吴增强定稿。
      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几任领导胡宝国、李兴华、江伟鸣等同志的大力支持;感谢与我们合作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亚松教授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保健科主任章依文教授的鼎力相助,他们全程参与了项目研究和指导;感谢杨浦区、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教育学院和心理中心的积极配合,组织实施本区的项目任务;感谢35所项目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的积极参与,认真完成项目组的各项任务;感谢我们项目组全体成员4年的努力和坚持;感谢上海科教出版社编辑张蕊、时雪草、刘丽曼细致、专业的加工,提高了本书的质量和可读性。
      本书是第一轮项目实践的成果总结,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希望在第二轮项目实践中加以改进。根据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这项工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体系建设、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建设、跨学科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研究项目等方面,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探索、实践。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这项工作,为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作出更多的贡献。
前   言
第一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项目概述
    第一节   项目研究背景…1
    第二节   项目研究设计…10
    第三节   项目研究过程…18
第二章   高风险中小学生筛查与干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与干预…21
    第二节   中学生焦虑障碍筛查与干预…31
    第三节   中学生抑郁障碍筛查与干预…42
第三章   心理障碍学生转介与危机干预
    第一节   心理障碍学生识别与转介…53
    第二节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62
第四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探索
    第一节   小学生学校适应辅导…73
    第二节   初中生情绪辅导…82
    第三节   高中生心理弹性培养…91
第五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体系建设
    第一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模式理论思考…101
    第二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模式实践探索…107
    第三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模式建构反思与展望…115
第六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个案研究
    第一节   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案例分析…122
    第二节   中学生焦虑障碍案例分析…132
    第三节   中学生抑郁障碍案例分析…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