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适应探索与实践

  • ISBN:978-7-5428-6801-5/N·1038
  • 著译者: 主编 任文伟 副主编 朱江 雷刚 马涛
  •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 定价¥5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32开
  • 视频资料下载

      本书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认知、对人类社会系统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回顾了针对各种系统的适应策略和途径。
      过去2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长江流域开展了众多保护工作,如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物种、森林、江豚和湿地保护网络建设,为流域内的广大社区适应气候变化而开发了可持续的替代生计等。本书基于这些气候变化研究的理论和多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总结了长江流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适应案例(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江豚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生态经济发展案例(生态渔业与江湖连通等)、区域生态安全案例(长三角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等),为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最佳实践案例的借鉴。


序言:

      长江流域是一个以水为纽带的“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有着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长江流域内湿地面积达2900多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850万公顷,国际重要湿地1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7处。流域分布着长江江豚、中华鲟、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生或湿地野生动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然而,由于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等多种原因,长江经济带正面临着湿地面积萎缩、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等许多严峻问题,加之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日益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不仅给野生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而言都十分关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1999年开始在长江流域从事生态保护工作,与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及社区合作,共同引入流域与生态系统保护的理论、方法,开展试点示范、政策推进和宣传教育,领域涉及物种保护、江湖连通、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经济、环境流、流域综合管理、自然资本等,从长江源头直到河口地区,都留下了工作的足迹。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看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这本书正是对这些成果的小结之一。
      拿到这本书的校样时,既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慨,还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从最早的草稿到现在的成稿,已经过了5年了,中间由于种种原因,几经周折。这本书缘于WWF在长江流域的“汇丰气候伙伴项目” (HSBC Climate Partnership),早在2007年,WWF在汇丰银行的支持下,在长江流域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十大行动,除了在减缓气候(mitigation)上有2—3个行动之外,大部分行动都与气候变化适应(adaptation)相关。今年是WWF开展长江项目20周年,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的洪涝灾害,1999年WWF开始长江保护项目,在中游的洞庭湖开展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湿)”的湿地保护工作,提出了“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的保护理念。但在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围垦、污染、非法捕捞、挖沙等不良的人类活动对长江产生巨大影响,气候变化也越来越成为长江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的威胁。如何在长江流域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系统变更,减缓气候变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WWF中国的一项核心工作。项目希望开发基于自然或生态系统的方法来适应气候变化,倡导运用生物多样性、保持或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性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通过提高生态系统固有功能及弹性来提高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抗逆性,促成保护和发展并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局面。这本小书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认知、对人类社会系统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回顾了针对各种系统的适应策略、途径,以及WWF过去20年在长江流域开展的保护工作经验,如建设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物种、森林、江豚和湿地保护网络,为了使流域内的广大社区适应气候变化而开发了可持续的替代生计等。基于这些气候变化研究的理论和多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总结了长江流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适应案例(湿地保护网络、江豚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生态经济发展案例(生态渔业与江湖连通等),区域生态安全案例(长三角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等),为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最佳实践案例。
      大自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大盟友。2015年在巴黎气候峰会上达成的《巴黎协定》强调了生态系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呼吁各国妥善保护和加强各种类型的自然碳汇和水库(包括生物量,森林和海洋,以及其他陆地、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充分利用其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通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建立社会经济和生态恢复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2020年在中国昆明举办,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是应对气候变化及未来不确定性的最好手段。WWF正在全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新共识”(New Deal for Nature and People),我们也希望这本小书能给气候变化适应、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新政作出一点贡献。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是一个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学者、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探讨的长期课题,我们在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工作也才是刚刚起步,希望这本小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更多人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主编简介:

      任文伟,生态学博士,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淡水项目主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发表专著6部,论文40余篇。2008年起曾任WWF上海保护项目主任、长江中下游项目主任、长江(生态足迹)项目总监,负责实施了水源地保护、河口综合管理、世界河口伙伴、低碳城市项目、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等多个项目。目前领导实施“生命长江项目”、水管理创新项目(water stewardship)、可持续农业项目以及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机制设计等。


序言 / 1

第一章  全球气候变化及适应策略 / 1
       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 / 2
              IPCC第五次报告的研究进展 / 2
              IPCC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认识 / 5
       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和经验 / 8
              部分发达国家 / 8
              除中国外的金砖国家 / 12
              其他非洲和南美洲国家 / 14
              中国 / 16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 17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 17
              基于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 19
              基于生态农业管理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 20
              基于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 22
              基于传统知识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 23
       WWF气候适应国际案例 / 26

第二章  WWF在长江流域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 31
        WWF携手汇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 32
              项目行动——政策影响 / 32
              项目行动——实地示范 / 34
       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气候格局 / 35
              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 35
              长江流域水系特征 / 36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 / 37
              长江流域人口与经济概况 / 38
              长江流域气候特征 / 39
       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 / 41
              长江流域近50年气候变化 / 41
              长江流域近年来的极端天气事件 / 42
              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 44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 45
              水资源 / 45
              农业 / 47
              森林生态系统 / 49
              长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 / 51
              中下游湿地 / 52
              河口城市——上海 / 54
       气候变化对流域水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 56
              气候变化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 56
              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与物种的响应 / 57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的时相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 58
       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 59
              综合对策 / 59
              具体适应性管理对策 / 61

第三章  长江流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 / 63
       生物多样性保护 / 64
              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湿地保护区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 / 64
              长江旗舰物种——长江江豚对区域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 73
       生态经济发展 / 88
              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渔业及江湖连通 / 88
              长江流域湖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案例 / 102
       区域生态安全 / 112
              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恢复与长效保护 / 112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长江河口脆弱性评估与适应性保护 / 120

参考文献 /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