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二十四节气茶事

  • ISBN:978-7-5428-7374-3/G·4330
  • 著译者:紫晨 著
  •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 定价¥4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32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序:


    我从事茶学工作已经整整70年了,从解放时一个茶店的小学徒做起,到与上海茶叶学会会员一起宣传、推广茶文化,

为中国茶学倾注了一生心血。这70年中,我看着中国现代茶学从开创到兴盛,心中尤为欢喜。年轻时候,我根本没想到,

我们的茶事业能够得到复旦大学的几位茶学大师的支持照顾。中国第一个茶学系1927年在复旦大学筹建,1940年复旦大

学茶学系正式成立,首任系主任“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一直是我们业界的中流砥柱。遗传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的创始人谈家桢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帮助我们成立了“上海茶叶学会”,让上海的茶界在科学指导下蓬勃发展。

特别还要提起,复旦大学的老校长苏步青先生,对我们上海茶叶学会的谆谆关心,号召“弘扬茶文化得从娃娃抓起”。

我有幸亲历这一段历史,感觉无比欣慰。可以说,中国茶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这些老前辈的保驾护航。

    这几十年中,中国茶学研究的成绩也是令人瞩目的。各大类茶种内含物质的分析、医疗效果的检测,都取得了可喜的成

果。从6000多年前神农时代流传至今的茶,真正进入了现代科学的研究范畴。但是,现在主流观点对茶的认知也让我特

别困惑。一位著名的茶学研究专家在讲座中经常提到各种茶维护健康的显著效果,而最后的结论却是“茶不是药”。茶

能够治病,怎么就不是药呢?神农发现茶的时候,就是把它作为药使用的。茶是第一味中药,至今还在药典里面,中药

怎么就不算药呢?看来,国人对茶的认知,还存在很多混乱,还需要有专业的研究来拨乱反正。 

    其实,老前辈们也是一直在期待这样的变革,期待这一个时机。吴觉农先生说,要有这样一个人,他“要养成科学家的

头脑,宗教家的博爱,哲学家的修养,艺术家的手法,革命家的勇敢,以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分析能力”

(吴觉农1941年同重庆复旦大学茶叶系学生谈话)。可惜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要培养这样的茶学家变成非常艰难的任

务了。8年前,学会的江虹蔚接手了朱家角的江南第一茶楼,挂出了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制作的“六脉茶气”图,让我眼

前一亮!六大类茶与人体的六根正脉对应,这是全新的认知!相应的保健功效也与科学研究及我们的实践经验吻合,而

其中承载的浓浓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让我不禁想起吴先生的话:“科学家的头脑,宗教家的博爱,哲学家的修养……”

    后来,我在谈家桢先生的各种纪念活动中与李辉教授相遇,从谈向东处得知李教授原来从本科时期开始就是谈先生耳提

面命的弟子。因为他从本科一年级就开始做科研,所以谈先生特别关注他,经常唤他到家里品茶谈心。谈先生忧国忧民,

认为茶学研究的目的是让大众“科学饮茶,艺术品茗,以茶养生,健康长寿”,但是目前的研究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对

茶的认识存在很多谬误。比如,很多人说“黄茶、白茶微发酵,青茶半发酵,红茶全发酵”,但是,如果只是发酵程度

有差异、内含物比例有不同,怎么各类茶的气味和功效有这么大的不同?理论上,应该是由于完全不同的工艺生成了完

全不同的产物,而不是因为相同反应的程度不同。这个问题现在很少有人研究了。一老一少的思想碰撞,给李辉留下了

一个使命。他在研究生期间师从金力教授做人类进化学研究,在耶鲁大学又继续从事人类医学遗传学的研究。谈先生仙

逝以后,他毅然从耶鲁大学回到了复旦大学。我问他,在国外发展好好的,为什么要回来呢?他半开玩笑地说:“美国

没有好茶啊!”在我听来,这恐怕不是开玩笑。

    年前,江虹蔚转交给我两本李辉教授的书稿——即将出版的《茶道经》和计划出版并邀我写序的《二十四节气茶事》。

拿到书稿,我戴上厚厚的老花镜,秉烛夜读,欲罢不能,原来谈先生的猜想被证实了。一气读完,我想说两句话:“要

是谈家桢先生看到,肯定高兴坏了!”“要是吴觉农先生看到,也肯定高兴坏了!”

    彻底推翻传统认知,这是革命家的勇敢;节气转变与六大茶类的阴阳规律,这是哲学家的修养;茶叶与人体的理化分析,

这是科学家的头脑;主动投身云贵的扶贫攻坚,又心系大众的苦病,这是宗教家的博爱。更没想到的是,李辉教授还是

位优秀的诗人,整本《二十四节气茶事》都是以诗话的形式呈现的,既有格律诗词,又有现代诗,读来回味悠长,这不

又是艺术家的手法么!这个人终于等到了!

    今年清明,趁我还走得动,我要和李辉教授一起去西湖边,品一杯龙井,走进春天的明媚里,走进李教授的《二十四节

气茶事》里。  










作者简介:


    紫晨,本名李辉,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大同市中华民族寻根工程研究院院长,亚洲人文与自然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

究分子人类学,探索东亚人群起源、进化、适应以及文明肇始和发展的遗传学效应,曾经研究过曹操家族基因

等课题,并被《科学》以“复活传奇”为题作专访报道。在《科学》《自然》等期刊发表论文260多篇。出版

《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来自猩猩的你》等科技著作,《岭南民族源流史》等史学著作,《道德经古本合

订》等哲学著作,翻译过《我的美丽基因组》等科普名著。在复旦大学开设的人类学课程广受欢迎,获得上海

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从考古人类学和人类表型组的角度研究茶道的史学、科学和哲学,将绿茶、青茶、红茶、

黄茶、黑茶、白茶这六大茶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经络理论对应,揭示其背后完美自洽的科学原理与哲

学规律。其中黄茶据记载是唐代流行茶种,但自五代时期制茶工艺失传。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对口贵州江口县

的扶贫项目中,他受唐诗所言黄茶“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的启发,按照茶道

阴阳气脉的原理和黄酮负氧转化的生化技术,用当地唯一的经济产业茶叶,规划指导研发,于2017年春成功复

原了唐代黄茶工艺,实现黄茶活血通心或洗肾健髓的中医功效,并获得了中国茶博会金奖。他的《茶道经》一

书已于2019年出版。


003  一 立春 / 醉花阴 金芽滇红 / 十四行诗 神农山黑陶 / 采桑子 雒越红茶 / 十四行诗 天书奇谭 

011  二 雨水 / 十四行诗 正山小种 / 小重山 正山小种 / 五绝 六盏茶·昃饮 / 卜算子 桐木关野山小种 / 蝶恋花 滇红工夫

021  三 惊蛰 / 五绝 遵义红茶 / 五绝 龙珠古树红

027  四 春分 / 鹧鸪天 博南山滇红  / 十四行诗 博南古道

033  五 清明 / 少年游 君山金砖  / 十四行诗 君山金砖

039  六 谷雨 / 五绝 白牡丹茶 / 十四行诗 太姥山白牡丹 / 十四行诗 谷雨(其一) / 十四行诗 谷雨(其二) / 十四行诗 谷雨(其三)

047  七 立夏  / 十四行诗 碧螺春 / 定风波 庚子年碧螺春 / 五绝 六盏茶·晨饮

053  八 小满 / 五律 狮峰品龙井 / 十四行诗 海上乌牛早 / 捣练子 象山天茗 / 七绝 嵩雾一叶

063  九 芒种 / 捣练子 黔绿   

067  十 夏至 / 柳梢青 太平猴魁 / 五律 舒城小兰花

073  十一 小暑 / 醉花间 霍山黄芽 / 五绝 六盏茶·午饮

079  十二 大暑 / 念奴娇 大暑独品银针 / 生查子 太姥山绿雪芽夜品白毫银针 / 十四行诗 外婆的白茶 / 五绝 六盏茶·晌饮

087  十三 立秋 / 七律 铁观音 / 清平乐 向晚与儿饮极边乌龙 / 荷叶杯 梵境青 / 五绝 梵净山古树茶

097  十四 处暑 / 十四行诗 乌岽天湖 / 南歌子 凤凰单丛 / 七绝 竹叶单丛 / 七绝 矮脚乌龙

105  十五 白露 / 菩萨蛮 岩香妃 / 十四行诗 大红袍 / 十四行诗 瑞泉圣匠 / 五绝 六盏茶·晏饮 / 酒泉子 老枞水仙 

115  十六 秋分 / 定风波 齐鲁青未茶 / 菩萨蛮 古树普洱青

123  十七 寒露 / 秦楼月 金锭

129  十八 霜降 / 卜算子 雪梨银针

135  十九 立冬 / 声声慢 祥瑞号熟普丸 / 五律 黑铁明月夜 / 五绝 六盏茶·夜饮

143  二十 小雪 / 入塞 六堡茶 / 苏幕遮 三十年陈皮普洱

149  廿一 大雪 / 西江月 安化千两茶 / 十四行诗 永州之野 / 十四行诗 扎心了老铁 / 五绝 二〇〇四年台联制辛味普洱

159  廿二 冬至 / 桃源忆故人 古韵陈香 / 十四行诗 芒景叶果 / 十四行诗 紫泥

167  廿三 小寒 / 采桑子 新制黄茶梵金髻 / 十四行诗 闷黄工艺 / 十四行诗   梵金黄茶 / 减字木兰花 偶品清代古黄茶

175  廿四 大寒 / 五绝 二〇〇八年寿眉 / 醉太平 寿眉 / 浣溪沙 大武紫眉 / 五绝 绿雪芽夜测老茶

185  附录 茶道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