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荐 序:
认知与考验 / 邹传恺
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椎及其周边神经,这些组织结构主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律动,以及应对外界环境的冲击,一旦有了病变或损伤,就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到人的意识、行动与感觉,甚至维生功能无法延续,而需仰赖外力扶持。
本书所提到的案例,虽不能概括各类病因,但足以印证不同的病因,诸如损伤、肿瘤、先天器质异常、老年退行性改变等,迟早会侵蚀人的生理功能或生命。有感于神经疾患发生时的表征是随病情进展阶段而迥异,因此常增加临床诊断的困难,一般而言,早期得到正确的诊断,治疗效果就好,可是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这极具挑战性,也考验其学养、技能和经验。
基于对神经疾病的及早正确诊断和治疗效益期盼,本人在此特别推崇蒋永孝医师。他于1983~2007年在“三军”总医院接受完整神经外科学训练,后担任神经外科部主任,表现杰出,获聘于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服务,本人当初有幸与其共事,得以在临床方面相互切磋,获益匪浅。
蒋医师学养丰富、技精术粹,为人沉着稳健,对待患者热心负责,深受病患敬爱与信赖,历年来经其仁心仁术诊治痊愈的病患颇众。本书案例仅系部分神经症状比较复杂、最终有幸接受蒋医师诊治得愈者,诚属良医良相、功同再造,特此为序。
真正的医者 / 李祖德
认识蒋永孝主任已有多年,从早年在“三军”总医院服务,到近年转换跑道来台北医学大学体系继续付出心力,他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既是医术精良、视病犹亲的医者,也是国际知名的脑神经医学专家,他那有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给予病患及家属坚定的信任。
2018年初春,他把行医近30年的宝贵经验化为文字,透过一篇篇精彩故事,完整呈现他一路陪伴病患走过病痛折磨的点点滴滴,有伤痛,有泪水,也有欢笑,更多的是相知相惜。这本《与疾病共舞:听医生讲述神经外科那些事》值得你我一看再看,从中体会如亲人般紧密的医患关系,为这个逐渐冰冷疏离的社会注入一股暖流。
早年医疗不发达,医疗信息更不普及,很多人对疾病不够了解,且常有错误认知。其中又以神经外科相关疾病最为明显,以讹传讹下,一旦被诊断出脊椎或脑部出现病变而需要手术治疗,患者总是退避三舍,普遍认为风险太大,万一不小心伤到周边神经,恐会瘫痪一辈子。时至今日,就算医疗技术已大为精进,这种因错误认知而衍生的恐惧感依旧存在,延误病情的憾事还是一再重演。
看多了这种悲惨结局,蒋永孝主任决定挺身而出,以他的专业及多年临床经验为经,他和病患之间的互动为纬,娓娓道出18位病患的故事。无非想告诉更多的人,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面对疾病的鸵鸟心态,以及因此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这些被写入本书的患者,有的罹患脑膜瘤,有的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有的饱受垂体瘤之苦,有的突然被诊断出恶性脑胶质瘤,有的则是先天脑性麻痹,或是跳水不慎导致颈椎外伤而出现肢体瘫痪,他们个个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也走过辛酸岁月,但他们没有放弃自己,最终挥别疾病阴霾,走出生命幽谷,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本书是蒋永孝主任的第一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他温文敦厚的个性,以及他对病患无微不至的呵护。他是一位神经外科医师,更是位真正的医者。
作者简介:
蒋永孝,教授,台北医学大学医学院神经损伤及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长期致力于研究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瘤、帕金森病、脊椎疾病与神经再生医学等领域,常以双鱼座的幽默鼓励患者拥抱人生。
林进修,曾任中国台湾医药卫生记者联谊会会长,于记者生涯中曾获两届曾虚白新闻奖、两届新闻金鼎奖及三届社会光明面新闻报道奖。著有《他们都爱健康》《白袍下的热血——台北医学大学在非洲行医的故事》等书。
推荐序
认知与考验 ◎邹传恺
真正的医者 ◎李祖德
001 突然当机的大脑│嗅神经部位脑膜瘤
011 肋骨断不停│库欣症
018 灯泡老是不够亮│垂体瘤
023 绿巨人浩克变身记│肢端肥大症
030 无敌铁金刚死里逃生│恶性脑胶质瘤
039 嘴抖眼斜一美人│半边颜面神经痉挛
046 错乱的日记本│蝶骨翼脑膜瘤
052 咳到没有明天│奇阿里畸型
058 发麻的右手中指│室管膜瘤
065 太极高手走不稳│额叶部位脑膜瘤
072 从重瘫病人到长照义工│强直性脊柱炎
079 大年初一鬼门开│颅脑损伤
084 同病相怜姐妹花│脑血管动脉瘤
091 中场人生重出发│脑溢血
095 脑伤后的数字强人│颅脑损伤
101 水男孩重生记│颈椎创伤
110 天花板人生│脑性麻痹
115 后记 ◎蒋永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