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胆胰十二指肠区域临床外科学

  • ISBN:978-7-5428-4457-6/R.347
  • 著译者:王钦尧主编
  • 出版时间:2007-12
  • 定价¥18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8000年前,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美玉饰品,芳泽百代。     四五千年前,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祭祀用玉,使玉蒙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二三千年前,先秦、两汉的帝王、贵族,以玉示等级、明身份,彰显君子的人格、品性和地位,甚至用玉来殉葬。     1000年前,唐宋时期的玉,则逐渐褪去神秘的光环,走向市肆,亲近百姓。     300年前的清代乾隆皇帝,更是讲究玉的材质,把玉的制作工艺、装饰纹饰和器物造型等各方面发展至极,令后世人自叹弗如。     玉,伴随着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后的新千年。     与此同时,关于玉的文化、研究、鉴赏的文献也不绝于史。时至今日,玉的文章、著作和图录更是目不暇接。或诠释玉之内涵、文化,或是断代、器类的研究,或为图文相随,赏析一番。而作者撰写的此书则另辟蹊径,把古代玉器的文化、研究和鉴赏三者结合起来,通过80篇短文,阐述了玉器的基本特征、鉴赏要点和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价值。     如在《衢州史绳祖墓出土玉文具》篇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南宋史绳祖墓出土7件玉文具的器物特征和相关雕琢技法,使读者对南宋的玉文具有了新的认识。史绳祖“官至朝议大夫。一生笃志强学,著述丰富”。墓中出土玉制文房用具,是符合墓主人身份的,印证了其文士学者的生涯。最后一节中,作者对玉文具的发展捧出精辟论述:“最早的玉文具见于商代妇好墓,有调色盘、研磨器等。南宋史绳祖墓玉文具的出土,说明此时已开始形成一种较为系列化的独特文房器类,并逐渐占据了文房书案的一端。”短短几句,点明了玉文具的演变脉络,为读者欣赏史绳祖墓出土文物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80篇短文中,既有某一时代、某一文化的玉器的综合性概述,又有某类器物的专题赏析,可谓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在具体器物的介绍中,作者大多遴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出土玉器,为我们鉴赏同类的传世品提供了可信的标尺。     全书用语,通顺洗练,层次清晰,言之有物,论之有理,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对研究者也有所裨益。     斑斓璀璨的古代美玉,令世人心驰神往。阅读此书,会使我们在鉴赏之际多一份理性,感叹之时增添一份思考。这既是作者的期望,也将是读者的共识。
暂无
玉的颜色和纹理,百变又千态。玉色可分为本色和侵色两大类。本色是玉材本身的颜色,是与生俱来的;侵色是玉与其他矿物共存时,受到影响而产生的颜色,有通过玉材裂纹而侵入内部的颜色,也有是附着在玉材表面的颜色。《周礼》曾将玉色分为苍、黄、青、赤、白、玄等;《吕氏春秋》分为青、赤、黄、白、玄五色。各自标准不统一。     玉的不同本色,取决于玉材所含矿物成分内部的微量金属元素的多少。今据科学测试分析可知:含微量铬的多呈翠绿色;含氧化亚铁的多呈淡绿、墨绿色;含氧化铁的多呈黄色、黄褐色;含钛的多呈淡黄色;含硅酸锰的多呈紫色、紫红色。玉的本色是判定玉材品种的重要标准。以和阗玉为例,可分为白、黄、青、碧、墨等,而仅白玉就又可分为羊脂白、梨花白、雪花白、象牙白、鱼肚白、糙米白、鸡骨白等。     玉的不同侵色,取决于出土地的土质情况。由矿物质构成的玉器,长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其他物质的侵蚀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渗透到它肌理所产生的侵入的颜色,习惯上称之为沁色。人们通常称黄色沁为土沁,白色沁为水沁,绿色沁为铜沁,紫红色沁为血沁,黑色沁为水银沁,等等。如鸡骨白,是指玉器受沁处色白无光,偶见泛玻璃光泽;玉质变疏松,或变质成石灰质、朽骨质;其色如水煮之骨,故称“鸡骨白”。有的玉器仅在边缘处局部有沁色,有的是整体沁色,这是由于古代“燎祭”过程中,以火烧祭品后再埋入地下土中所致。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多呈鸡骨白色。又如枣皮红,也叫朱砂红或血沁,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地下的泥土里,受硫化银和高价氧化铁等物质侵入玉体所致。颜色各有深浅,形成点状、块状、条状和全部的侵色。习惯上把玉器在墓葬中受尸血浸侵而变成的暗红色也称为血沁。“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枣皮红”。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上是鉴定古玉的重要参考之一,当然也是后世仿古造伪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