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不被信任的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信息欺骗

  • ISBN:978-7-5428-8484-8/N · 1269
  • 著译者:[美]加里·史密斯 著 孙 强 译
  •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 定价¥8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对本书的评价

即便是处在科学昌明的时代,也别低估身边的荒谬与疯狂。

我们该如何规避被误导与被操纵? 又该怎样应对欺诈与虚妄?

审慎的观察、睿智的剖析、理性的思辨,一语点醒梦中人!

擦亮眼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科学,请读本书吧。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社社长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人们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成果应接不暇而快要忘记新技术的发明与使用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的时候,加里·史密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严谨缜密的逻辑、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利用互联网传播的虚假信息、不当使用统计工具等数字科技文明演进过程中伴随的糟粕性“副产品”发出了警报。

———郑念,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为什么有时人工智能并不智能? 为什么有时大数据技术输出的是数据垃圾?

为什么有时人们会建议专家不要随便建议? 这本专门讨论虚假信息、数据歪曲和数据挖掘的力作,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妙悟和启发。

———袁岚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研究员,“典赞·2018 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加里·史密斯再次展现出卓越的才华。本书是一段以其力量、风格,尤其是讥讽幽默的笔调让大数据炒作列车脱轨的疯狂之旅。史密斯是一位用实例阐明思想的大师———这些实例新颖、出人意料,有时令人震惊,有时令人捧腹。来参加史密斯的统计数据忽悠之旅吧,你将再也不会以同样的方式看待AI 或数据科学了。

———卡尔·T.伯格斯特龙(Carl T. Bergstrom),

华盛顿大学生物学教授,

《拆穿数据胡扯》(Calling Bullshit牶The Art of Skepticism in a Digital World)作者

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一书的所有粉丝都会喜欢这本书。像萨根一样,史密斯讨论了缺乏批判性思维技能给人类进步带来的挑战,他以萨根式的敏锐眼光和雄辩口才进行了讨论。史密斯还清楚地表明,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决策所面临的威胁比萨根时代更可怕,因为互联网助长了对科学的不信任、病毒式的错误

信息和恶毒的阴谋论,它们为错误的思维推波助澜。我们迫切需要这本书中的智慧。

———汤姆·吉洛维奇(Tom Gilovich),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The Wisest One in the Room)作者

事实证明,与神话中的英雄不同,AI 有两个致命弱点: 不仅技术不智能,更糟糕的是,AI 和大数据所依赖的太多统计学知识和数据使用方式也不智能。加里·史密斯对伪科学以及不断堆积的“垃圾”———我们错误地称之为信息———进行了精彩的反击,并为政策制定者、开业者、学者和大众提出了及时且重要的警告和前

进方向的指引。

———莱斯利·威尔科克斯(Leslie Willcock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名誉教授

这部极具可读性的作品探讨了为什么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以及科学为何需要和如何规范其行为。推荐给任何偶尔想知道Facebook 上那个“直言不讳”的家庭成员是否说得有道理的人。

———尼克·布朗(Nick Brown),

博士,科学诚信调查者

史密斯出色地阐释了虚假信息的演化,充分论证了对技术的盲目信任将如何导致对真相的更多歪曲。本书清晰地表达了一种令人反思的观点,关于我们应该如何批判性地思考由热门技术潮流带来的新发现。

———卡尔·迈耶(Karl Meyer),

数字阿尔法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KPCB 风险投资公司前合伙人


内容提要

普罗大众为何会被打着科学旗号的信息欺骗,甚而转向质疑科学?从比特币到超自然现象,从总统选举到股票价格,从形形色色的数据欺诈到言过其实的人工智能,本书以晓畅直白的语言、诙谐犀利的笔触,通过对丰富的实例进行抽丝剥茧的剖析,深入阐述了虚假信息、数据歪曲和数据挖掘给科学的可信度带来的威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虚假信息、数据歪曲和数据挖掘是由科学本

身创造和推动的,科学家的声誉正在被科学家所发明的工具削弱。虚假信息通过科学家发明的互联网广为传播;对实证证据和统计显著性的科学需求催生了数据歪曲;科学家创造的大数据和性能强大的计算机使数据挖掘变得轻而易举。全书论述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不仅指出了问题症结所在,而且提出了积极应对之道,极富启发

作用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加里·史密斯(Gary Smith),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波莫纳学院弗莱彻·琼斯经济学教授。曾在耶鲁大学任教7 年,两度获得教学奖,撰写(或合著)了100 多篇学术论文和15 本书。其研究被《纽

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商业周刊》《福布斯》等媒体广泛报道。


推荐序: 科学永远有春天

孙强老师又要出新的科普译作了——《不被信任的科学》,原著作者加里·史密斯(Gary Smith)是科普畅销书《人工智能错觉》(The AI Delusion,2018年)的作者。《不被信任的科学》这部作品的主题是数智时代人类对科学的信任危机。我读了全书译稿,颇有感触和共鸣,借此谈谈我对科学的看法和思考。

从历史上看,现代科学诞生的时间较晚,只有短短的四五百年。科学不同于宗教,它是以世界具有可理解性这一理念为前提不断发展的,旨在为人类提供对客观实在的准确描述。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推进人类科学进步的征程中功不可没,他提出的“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的核心标准。具体来说,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绝对正确的,不能提供对实在的最准确描述,而充其量只是暂时正确的,仅能提供对实在近似准确的描述,直到被证伪的那一天。这一思想恰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让每个学科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内容上也愈加丰富,从而逐渐接近对实在的最佳描述。

瑞典作家克里斯特·斯图马克(Christer Sturmark)在其《点燃理性的火焰》(To Light the Flame of Reason:  Clear Think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中提到,科学是一种通过试错来探索世界的高度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同时,他明确指出,科学有其自身发展的原则——试验与犯错、理论与实验、证实与反驳,这也应该是科学进步的演化法则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如磐石的铁律,科学大旗才能屹立不倒,与伪科学鏖战数个世纪,击碎了一个又一个伪科学泡沫,仍然熠熠生辉,普照全人类。

古往今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很多人都会被各种奇谈怪论迷惑。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科学的进步滞后于人类的幻想;另一方面是荒谬与妄念反反复复地充斥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让伪历史、伪科学和阴谋论不断膨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助长了这些反科学言论的蔓延和肆虐。

近年来,自媒体已成为人们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之一,这种新的媒介形式改善了生活,疗愈了身心,但也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熔炉,需要宽容与治理并举、发扬与防范共存,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自媒体创作者坚守道德良知的底线,遵守各项法规,也需要受众擦亮眼睛,提高自己的科学认知,以敏锐的视角看待各种新奇新鲜的事物与现象,以开放的格局看待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不被信任的科学》一书正是在众多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间窗口期问世的: 人们对科学知识求知若渴,但又怕被虚假信息欺骗;人们渴望拥抱这个激动人心的数智时代,却又担心被生成式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蒙蔽了双眼,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借用英国伟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其名著《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开篇里的那句话:“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

《不被信任的科学》这本书的作者史密斯将人们对科学或科学家的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 虚假信息、数据歪曲和数据挖掘,不仅清晰、敏锐而又掷地有声地阐明了每个方面的来龙去脉,而且梳理出了26条简明且实用的行动路径。这些路径不仅是一条条良策,也是面向人类美好未来的壮举。

总之,这是一本重拾人类对科学的信任的好书,不仅说理脉络清晰,而且叙事案例鲜活、典型并富有趣味性,译文流畅而清朗,值得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学爱好者以及社会大众阅读、学习和参考。

希望本书早日问世,以飨读者。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第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成就奖得主

2024年10月6日

001引言虚假信息、数据歪曲和数据挖掘

023第一部分虚假信息

025第一章超自然现象实属正常

043第二章飞碟与太空游客

057第三章精英阴谋

077第四章后真相世界


103第二部分数据歪曲

105第五章铁树开花

132第六章大多数药物都会令人失望

144第七章引人注目,但错误百出


163第三部分数据挖掘

165第八章大海捞针

177第九章打败市场

196第十章数据过多


213第四部分人工智能的真正希望与危险

215第十一章言过其实,难以兑现

231第十二章人工不智能



249第五部分危机

251第十三章无法再现的研究

277第十四章复制危机

299第十五章恢复科学的光彩


322参考文献

335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