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追寻可持续性—科学与实践指南

  • ISBN:978-7-5428-8276-9/G·4954
  • 著译者:[美]帕梅拉·马特森 [美]威廉·C. 克拉克 [美]克里斯特·安德森 著 丁进锋 李 俊 译
  •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 定价¥5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丛书总序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生、发展,在世界上有3个里程碑式事件。第一个是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二个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三个是201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又称“里约+20”峰会)。

每个里程碑的时间相差20年,这期间出现了一批各具代表性的绿色经典著作,累积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宝库。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牵头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个里程碑时代的一些绿色经典著作,包括《只有一个地球》(1972)、《增长的极限》(1972)、《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等。21世纪初,由我主持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第二个里程碑时代的一些绿色经典著作,包括《超越极限》(1992)、《商业生态学》(1994)、《超越增长》(1996)等。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支持下,策划出版这套“绿色发展文丛”,是要介绍第三个里程碑时代的一些绿色经典著作。

在过去的50年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不断深化的。如果说1972年第一个里程碑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1992年第二个里程碑强调了要用可持续发展整合环境与发展的思想,那么2012年第三个里程碑以来的思想进展,主要表现在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需要从弱可持续性向强可持续性进行升华,大的趋势可以概括为如下5个方面:

第一,可持续发展思想需要区分强与弱。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在于一种选择,即主张没有地球生态物理极限的经济增长,还是追求地球生态物理极限之内的经济社会繁荣。强调前者是弱可持续性观点,强调后者是强可持续性观点。过去10年间的科学研究,发现地球上的9个地球生态物理边界已经有4个被人类活动突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这证明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学术界提出了人类世的强可持续性概念,强调人类发展需要在地球生物物理极限内实现经济社会繁荣。

第二,可持续发展要求从技术优化向系统创新迈进。绿色发展通常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路径依赖的技术优化和效率改进路线,不涉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系统变革;另一条是非线性、颠覆性的系统创新路线,要求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变革来大幅提升资源生产率。在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生态环境红线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强调颠覆性的系统创新,而非普通的技术优化。联合国通过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实质就是非线性的系统创新和社会变革,人类发展要变换跑道,在30~50年的时间里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最终实现碳中和。 

第三,可持续性导向的转型需要有不同的模式。与传统增长主义的A模式有别,可持续发展导向的社会转型,理论上需要区分两种模式:一种是发达国家的先过增长(overgrowth)后退回模式,国际上称之为B模式或减增长(degrowth)模式,即发达国家的物质消耗足迹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行星边界,需要在不减少经济、社会福祉的前提下将其降回到生态门槛之内;另一种是发展中国家的聪明增长(smart growth)模式,即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要利用后发优势使物质消耗足迹不超过生态承载能力,这是我们做可持续发展研究时强调的C模式。

第四,文化建设需要独立出来,发挥软实力作用。联合国“里约+20”峰会和2015—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治理4个支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文化建设需要从社会建设中独立出来,强化成为具有黏合性和渗透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一方面起到整合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3种发展资本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协调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3个治理机制的作用。“五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5个方面,已经强调了文化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独立维度。

第五,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可持续性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和深化需要理论思维,而可持续性科学正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学理研究。过去10年来的研究进展,充分认识到没有可持续性科学指导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可持续发展实践作为基础的可持续性科学是空洞的。可持续性科学的发展,不是单个学科所能承担的,也不能变成各个学科的大杂烩,而应定位为不同学科面对共同问题去创造可以共享的元概念和元方法,各个学科需要在整合性的范式之下各显身手去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可持续性科学的发展趋势,是超越多学科(multi-)和交叉学科(inter-)的研究现状,走向跨学科(trans-)的知识集成和整合,发展具有范式变革意义的崭新本体论、价值观和方法论。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致辞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可持续发展是在联合国大会上一致举手通过的发展理念和全世界认同的国际通用语言,中国生态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室。出版这套丛书,我们希望有助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决策者、企业家和研究者去了解可持续发展第三个里程碑以来出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加强对话,进而能够运用中国故事和中国思想加速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推进。


“绿色发展文丛”主编 诸大建

2019年7月于同济大学


前言

如何充分运用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来推进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本书就此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来帮助感兴趣的人。笔者希望本书能够同可持续性领域的众多专著、课程和项目互补,它们聚焦的主题包括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能源和食物的生产、企业责任、治理和冲突解决所面临的挑战、对减贫和公平增长目标的追求。我们的目标不是取代这些细分方向上的努力尝试,确切来说,正是出于对各项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我们将简要描绘关于可持续性的全景透视,从而将这些努力的成果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因此,本书既可作为可持续能源、可持续农业或可持续城市化等专题课程的伴读手册或背景读物,还可作为简明指南或入门读本,应追寻可持续性的各层次学生和实践者所需提供更为系统且全面的知识基础平台。

出于上述目的,笔者力图将本书写成与读者之间就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重要话题展开的一场友好探讨,而非必须讲赢的滔滔雄辩。这意味着我们为使正文尽量简短、可读性强而放弃了一些重要话题,也意味着我们通过合作的方式得以处理范围更广的可持续性相关材料,这是任何一位作者都无法单独完成的,但在此范围内,我们专注于讲述一个明确的跨学科故事。本书应写成容易上手的入门读本或伴读手册,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回避了正文中的过量引用,这有助于控制书末推荐的“拓展阅读”的篇幅。此外,我们还坚持向“学术黑话”(disciplinary jargon)发起斗争,在这场战斗中我们深知自己离大获全胜尚远。为了降低无法除尽的“学术黑话”带来的伤害,我们为读者提供了附录中的扩展术语表。希望通过作者团队的努力,加上读者自身的激情、知识和经验,我们能够携手推动世界朝向可持续状态转型。我们大家及子孙后代的幸福都有赖于此。


001-第1章 追寻可持续性:引论

014-第2章 可持续性分析框架:联结终极目标与基本要素

052-第3章 社会-环境系统动态

081-第4章 社会-环境系统的治理

101-第5章 将知识与行动联结起来

126-第6章 后续步骤:为可持续性转型做贡献


139-附录A 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182-附录B 术语表

196-附录C 首字母缩略词

199-附录D 汉英人名对照表


201-补充阅读资料

208-注释

225-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