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走向宇宙尽头——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宇宙探索之旅

  • ISBN:978-7-5428-8140-3/N·1221
  • 著译者:[美]迈克尔·戴恩 著 李 泳 译
  •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 定价¥65.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对本书的评价

一本难得的好书:真正的大师呈现的现代基础物理学最新思想的宏大图卷。戴恩是声誉卓著的理论家,倾心并理解实验和观测细节。本书融理论洞察与经验基础为一体,实属难能可贵,必令广大读者欣喜不已。

——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本书出自当代物理学大师,是一段奇异的宇宙及其运行法则的旅程,引领我们走进已知、欲知和未知的领地。它不像其他同样主题的读物,没想推销自己心爱的理论。它以简洁真诚的方式,勾勒了当代物理学面临的最重要问题、疑惑和可能的解答。

——伦纳德·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

斯坦福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你想知道却怕问的一切,尽在此书中。它是一个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用心讲述的一段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历史性旅程;一个关键人物对理论和实验发展的众多新问题所做的近距离审视;一本扣人心弦的书。一次餍饫好奇的智力享受。

——普里亚姆瓦达·纳塔拉詹(Priyamvada Natarajan),

耶鲁大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教授


戴恩带领读者经历了一次迷人而旷远的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世界之旅,凸显了形成当今物理学的惊人发现和艰巨挑战。戴恩是理论物理学的一位引领者,他最近几十年的亲身经历和活动演绎出了今天的故事。

——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本书概略回顾了理论物理学的历史和研究现状,人人可读而令人难忘。每一页都洋溢着戴恩追求自然真相的感人激情。科学爱好者们将在书中分享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深度旅行。

——《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


一部涵盖几乎所有基础物理学的集成且雄辩的杰作。

——BBC《夜空杂志》(BBC Sky at Night Magazine)


著名物理学家戴恩在这个最费心力的学科旅程中带领我们从原子内部走进黑洞深处……故事娓娓道来,旁白余音不绝。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戴恩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指南中为当今理论提供了精准解说,为门外游客打开了超对称和弦理论的大门。

——《耶鲁校友杂志》(Yale Alumni Magazine)


走进21世纪,戴恩或带怀疑地细说了天文学和量子物理学中的大问题,呈现了一些问题的尚不令人满意的答案,考察了大爆炸、暴胀理论、星系形成、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弦理论和超对称……是出类拔萃的科学普及……

——《科克斯书评》(Kirkus)



内容提要

在本书中,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迈克尔·戴恩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科学家的身份引领读者一步步探索宇宙,走进已知、欲知和未知的世界。从牛顿、爱因斯坦到量子力学、基本粒子物理学,从大爆炸、暴胀理论、星系形成到暗物质、暗能量、弦理论,从原子内部到黑洞深处,跨越了从难以想象的大尺度到不可思议的小尺度,作者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紧随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进展的自然故事,介绍了科学家作出的非凡发现、仍然存在的艰巨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全书既有引人入胜的历史回顾,亦有扣人心弦的前沿解说,同时展现了一代代科学家矢志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

迈克尔·戴恩(Michael Dine),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圣克鲁斯粒子物理研究所杰出物理学教授。他是斯隆学者、古根海姆学者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并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理论粒子物理未来委员会主席。2018年,因粒子物理学理论的杰出成就获樱井奖。


001  —  起步

003  —  第一章 巡天遥看

012  —  第二章 时空理所当然吗

024  —  第三章 我们的宇宙意味着什么


041  —  第二步

043  —  第四章 量子力学能预言未来吗

060  —  第五章 核时代的果实

077  —  第六章 最轻的粒子有多重

091  —  第七章 星光


099  —  下一步

101  —  第八章 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

113  —  第九章 “大数问题”

125  —  第十章 宇宙是什么构成的

142  —  第十一章 暗能量


151  —  走进动荡的宇宙

153  —  第十二章 万物之始

163  —  第十三章 我们躺平就能得到终极理论吗

192  —  第十四章 实在景观

208  —  第十五章 掷理论物理的骰子


212  —  致谢

214  —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