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本书的评价
◇
对于基因研究,如果说最重要的发现是DNA双螺旋结构,那么最重要的发明当属PCR技术(也就是这几年大家非常熟悉的核酸检测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把目的序列在体外迅速复制亿万倍,极痕量的基因也能轻松检出。PCR技术在1983年被发明,1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其得主穆利斯始终争议缠身,包括他公开承认发明PCR技术的灵感与服用致幻剂有关。这部作品采访了大量亲历者,完整再现了这项技术问世的全过程,以及团队成员间的恩恩怨怨,现场感极强。作者更以犀利甚至是批判的视角,向读者们呈现了科学的复杂和局限。
——尹烨,华大集团CEO,生物学博士
◇
拉比诺描述了一幅……关于发现过程的图景,梳理出每一个可能的细节。……这是一本有趣的读物,对于发现本身被扭曲的过程我们该如何理解,它提出了许多问题。
——戴维·布拉德利(David Bradley),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
拉比诺的书属于一个新兴的流派:关于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实际做什么的人类学研究。……这举动相当大胆。
——丹尼尔·扎莱夫斯基(Daniel Zalewski),
《通用语》(Lingua Franca)
◇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奇异的领域,里面有生物医学研究,有探索……拉比诺描绘了一支舞蹈:科学家们在学术界和商界间来去往返。
——南希·莫尔(Nancy Maull),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内容提要
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文献和访谈材料,生动揭示了当代重大生物技术发明PCR(聚合酶链反应)的动人内幕,深入考察了PCR从理论概念孕育到实用工具开发的曲折历程,充分展现了西特斯公司科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挑战学院科学体制,造就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资本环境的开拓创新精神。本书尤其传神地再现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穆利斯“发明”PCR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历险记”,探讨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诸多因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作者简介
保罗·拉比诺(Paul Rabinow),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教授,著有《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与于贝尔·德雷富斯(Hubert Dreyfus)合著《福柯——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Michel Foucault: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001 — 致谢
001 — 引言 以科学为业
019 — 第一章 走向生物技术
046 — 第二章 西特斯公司:一股可信赖的力量
078 — 第三章 PCR:实验氛围+概念
112 — 第四章 从概念到工具
137 — 第五章 真实支票
165 — 结语 一个简单的不起眼玩意
178 — 图片
180 — 关于访谈的说明
181 — 注释
191 — 参考文献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