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中生代新疆

  • ISBN:978-7-5428-7849-6/N·1166
  • 著译者:孙革 莫斯布鲁格 孙跃武 阿什拉夫 马丁 苗雨雁 王克卓 吴文昊 杨涛 董曼 著
  •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 定价¥160.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内容提要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一个神奇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中生代时期(距今约2.52亿~ 0.66亿年)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河湖纵横,为恐龙等各类生物的繁衍生息,以及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形成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新疆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为研究我国北方中生代地质与生物演化提供了一个理想场地,也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的地学家们长期关注的地方。20多年间,古生物学家孙革和莫斯布鲁格率领的中德合作科研队在新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合作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如首次发现迄今最大的侏罗纪恐龙“新疆巨龙”、迄今最大规模的鄯善侏罗纪恐龙足迹群、早三叠世水龙兽、侏罗纪准噶尔兽等哺乳动物新组合、新疆龟新种、郝家沟晚三叠世植物群,以及对新疆中侏罗世白杨河植物群及沙尔湖植物群等开展的深入研究。上述成果对推动新疆中生代生物演化、地层对比研究,以及找寻石油、煤等能源矿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本书通过中德合作科研队20余年来在新疆共同开展研究及紧密合作的故事,生动介绍了新疆地区的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中德科学家们工作的艰辛,许多故事感人至深;书中还首次推出近20余年来新发现的“新疆中生代十大化石明星”,深度介绍了中德两国年轻科学家在新疆的成长历程。总之,本书对推动我国中生代地质古生物研究、科学普及及促进中德科学合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前言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约16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近1/6,是中国地理面积最大的省区,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以及连接中亚、俄罗斯和蒙古西部的纽带。中生代时期(2.52亿~0.66亿年前)的新疆囊括准噶尔、塔里木和吐鲁番-哈密(简称吐哈)三大盆地,孕育了丰富的石油、煤及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矿产。中生代的新疆宛如一本地质教科书:站在天山之巅眺望,银白色雪山(多为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地层)之下,绵延起伏的低山大都由中生代地层组成,色彩斑斓、交叠展布,宛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令人惊赞和留恋。

新疆三大盆地中生代生物化石十分丰富,为研究中国新疆和西北乃至中亚地区中生代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些化石生物又为新疆中生代石油、煤炭等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来源。因此,新疆奇特的地质古生物资源,特别是中生代生物化石及其所展现的古环境变化等,早已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新疆也成为一个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图1)。

新疆的地质研究工作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俄罗斯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Obruchev V. A.)等对新疆地质的研究(Obruchev, 1914, 1940b),或更早。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黄汲清及程裕淇等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院等单位对新疆的中生代地质古生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新疆地矿局,1993)。上述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纵观今日之新疆,横亘东西的天山将全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使新疆大约60%的土地被戈壁和沙漠覆盖。然而,中生代时期的新疆却是另外一番景象:2.5亿年前的新疆是一片大海,进入中生代开始抬升为陆地,距今1亿年左右的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部还有海湾存在;那时的气候多温暖湿润,准噶尔、塔里木和吐哈三大盆地中,大小湖泊密布,水中有鱼类、龟鳖类、鳄类、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类等各类动物游弋;岸边有四足动物(如水龙兽等)、恐龙(如新疆巨龙、冠龙等)、哺乳动物(如准噶尔兽、中华艾榴齿兽等)等逍遥自得;空中有翼龙类(如准噶尔翼龙、哈密翼龙等)翱翔;大地上的绿色森林给这里带来清新的空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今天,面对新疆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亿万年前的“生物乐园”已不复存在,生态环境已发生如此巨大的变迁时,你可曾想过,这些变化是源于中生代以来新疆发生的众多的地质事件,特别是近百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季风的形成、西部季风风向的改变等。地球上的这些变化给新疆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也使这里的生物经历了诸多严酷的挑战。为更好地了解新疆中生代生物与环境演变历史,特别是找寻石油等化石能源相关的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中德合作新疆地学科研队的科学家们进行了20多年的深入研究。本书旨在向国际读者介绍此项合作研究取得的成果。

本书包括5章21节,第1、第4、第5章主要介绍由中国科学家孙革和德国科学家莫斯布鲁格领导的中德合作科研队自1997年以来在新疆开展合作研究的故事。第2、第3章主要介绍中德两国科学家在新疆中生代生物地层合作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包括新疆巨龙、鄯善恐龙足迹群、硫磺沟早期哺乳动物、新疆龟新类群、水龙兽、郝家沟植物群、白杨河植物群、沙尔湖化石森林等重要发现及其地层研究新进展。为增进读者的兴趣,本书还通过“追索奥勃鲁契夫之路”“三下鄯善戈壁滩”“白杨河化石之恋”“吐鲁番恐龙之声”“第二次生命”等故事,推出近年来“新疆中生代十大化石明星”等,带读者走进亿万年前神秘的新疆地质时代和生物世界,同时期望读者能分享中德两国科学家在新疆合作中的感人故事及友谊。总之,本书是中国首部有关中德地学合作的科学读物,读者不仅能从中汲取科学营养,也能受到中德两国科学家科学精神的感染。

感谢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合作项目(1997~1998)、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及中德科学中心GZ295项目、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111项目及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沈阳师范大学)、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称新疆地矿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简称新疆地调院)、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简称新疆第一区调大队,RGSX No.1)、吐鲁番地区专署、鄯善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NIGPAS)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吉林大学(JU)、沈阳师范大学(SYNU)、辽宁古生物博物馆(PMOL)及中德合作科研队全体同事的大力支持与热诚帮助。

特别感谢中科院刘嘉麒院士和王永栋教授对本书的推荐和中科院李廷栋院士对中德合作的大力支持,感谢中科院沈远超教授和原新疆石油勘探研究院程显胜博士对作者前期工作提供的大力帮助,感谢俄罗斯地质学家波斯佩洛夫(Pospelov I.)教授提供俄罗斯资料,感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尚玉珂研究员和吉林大学张淑芹研究员在孢粉研究工作中给予的大力协助。 

《中生代新疆》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著作,汇集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新疆地学研究的广博信息,也介绍了中德两国科学家在美丽的新疆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成功达成合作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希望本书能为未来有关新疆地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发挥促进作用。期待有更多相关著作问世。





                                                                   

2021年10月


作者简介

孙革 古植物学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博士,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监事长。曾任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及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院长,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中方主任,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2005)。主要研究领域:古植物学与事件地层学。

Prof. Dr. Sun G.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Director of Key-Lab of Evolution of Past Life in NE Asia,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China. He was Deputy Director of NIGPAS, Co-Director of the SGWSGX, Co-Director of Sino-German Co-Lab for Geosci. Paleont., Director of RCPS (JU), Director of PMOL and College of Paleont., SYNU. Receiving Award of Geosciences named Li S. G., China in 2005. Major: Paleobotany and Event Stratigraphy.



莫斯布鲁格(Mosbrugger V.) 古植物学及古气候学家,博士,德国科学院院士,法兰克福大学教授,中国吉林大学及沈阳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前森肯堡自然科学博物馆总馆长(2005~2020);曾任图宾根大学地质古生物学院院长、图宾根大学副校长、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德方主任、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德方主任。德国“莱伯尼茨奖”获得者(2004)。主要研究领域:古植物学与古气候学。

Prof. Dr. Mosbrugger V. German Academician, Senckenberg Natural Institute, Germany. Ex-Director General of Senckenberg Museum(NH)(2005-2020); Adjunct Prof. of Univ. Frankfurt, Germany; Honorary Prof. Jilin Univ., and Honorary Prof. Shenyang Normal Univ. China; Vice-President of Univ. Tuebingen; Co-Director of the SGWSGX, China; Co-Director of Sino-German Co-Lab for Paleont. Geosci. Receiving Leibnitz Award, Germany(2004). Major: Paleobotany and Paleoclimatology.


孙跃武 古植物学与地层学专家,教授,博士,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古植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秘书长 、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副主任等。在组织中德合作新疆野外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主要研究领域:古植物学、孢粉学及地层学。

Prof. Dr. Sun Y. W. Jilin University, China. Director of Research Center of Paleont. & Stratgr., Jilin Univ. (RCPS) since 2018; Executive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Geosci. Res. Educ., NE Asia,Vice Co-Director of the SGWSGX, China.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organizing Sino-German research team in Xinjiang field work. Major: Paleobotany, Palynology and Stratigraphy.



阿什拉夫(Ashraf A. R.) 孢粉学家,博士,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喀布尔大学校长,马尼拉大学名誉教授,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副主任。在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均设有“阿什拉夫实验室”;在中国黑龙江嘉荫设有他的塑像,以表彰他对K-Pg界线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主要研究领域:孢粉学及地层学。

Prof. Dr. Ashraf A. R.  Univ. Bonn, Germany. Honorary Prof. of Jilin Univ., and Shenyang Normal Univ., China; Vice Co-Director of the SGWSGX, China. Honorably granted with the“Ashraf Lab”in both JU and SYNU. A statue was erected in Jiayin of Heilongjiang, China in honor of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the KPgB. Major: Palynology and Stratigraphy.



马丁(Martin T.)古脊椎动物学家,德国波恩大学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波恩大学地质古生物所前所长,曾任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副主任(2005~2013)。是新疆侏罗纪准噶尔兽和瘤栉齿兽以及迄今世界最早具完整舌骨的微小柱齿兽的主要发现者。主要研究领域:古脊椎动物学与地层学。

Prof. Dr. Martin T.  Univ. Bonn, Germany. Ex-Director of Inst. Geol. Paleont., Univ. Bonn (2007-2011): Vice Co-Director of the SGWSGX, China; Adjunct Prof. of Shenyang Normal Univ., China. Leading the research group to discover the early mammals Dsungarodon and Sineleutherus in Xinjiang (2005, 2010), and co-describing the mammaliaform Microdocodon from Inner Mongolia, China(2019)with the earliest known completely preserved hyoid-bones. Major: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Ecomorphology.



苗雨雁 古植物学青年专家,编审,博士,北京自然博物馆展览部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理事。曾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大自然》杂志编辑部主任。在新疆中侏罗世白杨河植物群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主要研究领域:古植物学及地层学。

Prof. Dr. Miao Y. Y.  Beijing Natural History Museum, China. Head of Dept. Exhibition, BNHM; Director of Edition of journal Nature China(2010-2018); Ex-Vice-Secretar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ivision, PSC (since 2021); Council Member of Paleobotanical Committee of PSC, China(since 2016). Achieved in study of Middle Jurassic Baiyanghe flora of Xinjiang. Major: Paleobotany and Stratigraphy.



王克卓 新疆区域地质学专家,教授级高工。曾任新疆第一区调大队总工程师、新疆地调院院长,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常务副主任。为中德新疆地质工作站的运行作出重要贡献。主要研究领域:区域地质学及构造地质学。

Prof. Dr. Wang K. Z.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ing Institution of Xinjiang(RGSIX), China. Ex-Chief Geologist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No.1, Xinjiang; Executive Vice Director of the SGWSGX.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GWSGX working. Major: Regional Geology and Tectonic Geology.



吴文昊 古脊椎动物学青年专家,副教授,博士,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秘书长。在“新疆巨龙”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主要研究领域:古脊椎动物学与地层学。

Assoc. Prof. Dr. Wu W. H. Jilin University, China. Vice-Director of RCPS (since 2018); Vice-Secretary of PSC; Achieved in study of the dinosaurs including Xinjiangotitan in Xinjiang. Major: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杨涛 古植物学青年专家,副教授、博士,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地质教研室主任。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接待德国专家主要联系人。自2015年起,在新疆中侏罗世白杨河植物群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主要研究领域:古植物学及地层学。

Assoc. Prof. Dr. Yang 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Head of Dept. Geology, College of Paleontology, SYNU.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reception work in the SGWSGX. Achieved in study of the Middle Jurassic Baiyanghe flora of Xinjiang since 2015. Major: Paleobotany and Stratigraphy.



董曼 古植物学青年专家,长江大学讲师。2010年于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孙革教授)。在新疆沙尔湖中侏罗世植物群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主要研究领域:古植物学及地层学。

Dr. Dong M. Lecturer of Changjiang University, China(in Wuhan). Receiving MSc. and Ph. D. in Jilin Univ., China in 2010, supervised by Prof. Dr. Sun G. Achieved in study of the Middle Jurassic Shaerhu flora of Turpan-Hami Basin, Xingjiang. Major: Paleobotany and Stratigraphy.

 

前言   1

第1章   追索奥勃鲁契夫之路   7

1.1  追索奥勃鲁契夫考察之路   7

1.2  波恩及图宾根之约 13

第2章   新疆中生代地层掠影 23

2.1  三大盆地概况 23

2.2  新疆中生代地层 27

第3章   新疆中生代生物化石新发现 42

3.1  大龙口早三叠世水龙兽 42

3.2  郝家沟晚三叠世植物群 45

3.3  侏罗纪新疆龟三个新种 59

3.4  白杨河中侏罗世植物群 66

3.5  硫磺沟侏罗纪哺乳动物组合 75

3.6  鄯善侏罗纪恐龙足迹群 82

3.7  鄯善新疆巨龙 87

3.8  沙尔湖中侏罗世森林 94

3.9  新疆中生代“十大化石明星” 107

第4章   新疆化石情 111

4.1  白杨河化石之恋 111

4.2  三下鄯善戈壁滩 115

4.3  吐鲁番“恐龙之声” 123

第5章   中德友谊之花 129

5.1“第二次生命” 129

5.2  中德“大家庭” 133

5.3  年轻人的成长 136

5.4  中德双方授誉 138

5.5  友谊之花香飘满园 141


致谢 144

主要参考文献 147

主要英文缩写 267

作者简介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