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贺是20世纪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心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领域皆卓有建树,因 “对经济组织中的决 策过程的开创性研究”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司马贺把人生比作一个“歧路花园”,在穿越这个迷宫式花园的过程中,他为自己打造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份。并对涉足过的每个领域都产 生了革命性的影 响。司马贺的一生充满了变化,但又始终很“执著”。他毕生都在推动综合,希望找到隐藏在经验表面下的模式。本书展示了司马贺一生的追求和留下的足迹,探究 了他对科学的贡献及对现代生活和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司马贺工作和生活的翔实记录,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为研究20世纪美国科学史和文化史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引言(无限)有限理性
第一章 歧路花园
第二章 芝加哥学派和控制科学
第三章 数学、逻辑和选择科学
第四章 研究和改革
第五章 管理人,或控制下的选择
第六章 决策与修正
第七章 将自己的环境结构化
第八章 理论之岛
第九章 思维和机器的新模式
第十章 程序即理论
第十一章 认知革命
第十二章 适应人,有限问题解决者
第十三章 人工科学家
第十四章 专业问题解决者
结论 一位科学家的典范
附录 革命的资助者
资料来源介绍
译后记
在司马贺的自传中,有一章叫做“没有米诺陶斯的迷宫”。在这一章中,司马贺介绍了1970年他与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一次谈话,并谈到了自己的一个短篇小说《苹果:迷宫的故事》(The Apple:A Story of a Maze)。这篇创作于1956年的小说的灵感来自司马贺同年发表的名为《理性选择与环境结构》(R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的论文。那场谈话与那篇小说都揭示了很多东西。两者因为具有共同的主题而相互关联——把生活比喻成曲径或迷宫。这个比喻对于了解 司马贺的一生具有多重含义。
司马贺对博尔赫斯的小说《巴别图书馆》(The Library of Babel)和《歧路花园》(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非常感兴趣,因而曾经要求会见这位阿根廷作家。上述两部小说都描写了由无限分支的道路构成的世界。在司马贺与博尔赫斯的会谈中,司马贺问博尔 赫斯,他的小说最初是不是萌生于抽象观念,然后在故事中去具体充实这个观念?博尔赫斯回答说:
非也!我可以告诉你这个小说是怎样孕育出来的。我在 布宜诺斯艾利斯西部一个小型公共图书馆工作。我拿着微薄的薪水在这个图书馆工作了9年,在那里工作的人们不好相处。他们愚昧透顶,真的很傻。
这些使我噩梦频仍。
有一天我心里想,我整个生命都埋没在了这个图书馆。为什么不发明一个以无尽头的图书馆为代表的宇宙?在这个图书馆中,人们可以找到 所有已经写出的书……这个图书馆的概念激起了我最深的、最发自内心的愉悦……你可以感受到这种极大的快乐。
博尔赫斯根据他在现实中图书馆工作的可 怕经历,创造了一个非常神奇的图书馆。但《巴别图书馆》确实揭示了其根源:尽管图书馆容纳了许多奇妙的事物,但还是有一种禁锢和衰竭的感觉。在图书馆内,堆积了厚重发霉的图书的墙壁包围着读者;当读者想到前面还有永无止境的转弯的时候,他的脚步踌躇不前,他必须在没有罗盘指引、不知道最终目的地的情况下作 出选择。就连图书馆的书籍都是“无形而又杂乱的”,“对于每一行可理解的直接陈述,都存在愚蠢的不和谐音、词语的杂乱无章和语无伦次。”(因此,有许多图书管理员自杀了。)博尔赫斯认识到,使图书馆很神奇的东西也使它很可怕;在他穿越迷宫的历程中,反常的事情时有发生。
而司马贺对迷宫的兴趣表现在 相反的方向。他从无限复杂的外部世界向内部进发,探索从简单生成复杂的规则。博尔赫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真实的图书馆开始构思他的著作,而司马贺则从一个理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