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哲人石丛书第二辑: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

  • ISBN:7-5428-2764-2/N.446
  • 著译者:[美]杰伊•A• 拉宾格尔 [英]哈里•柯林斯
  • 出版时间:2006-08
  • 定价¥34.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32开
  • 视频资料下载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他的名声达到最顶峰的时候,到世界各地旅游,这其中包括日本、南美,以及它们之间的许多地方。在这些旅行中,从1922年到1933年他保持了记旅行日记的习惯,记录了一些他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想,以及对各种事物的思考,其中包括音乐、政治、量子力学乃至精神分析等等。《爱因斯坦在路上》(Einstein on the Road)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爱因斯坦个人传记,它就是以这些从未完整出版的、非常吸引人的记录为基础编写而成的。         本书作者艾辛格使用生动有趣的叙述,代爱因斯坦发声。在爱因斯坦的世界旅行中,他见过皇室、总统、明星和艺术家,如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和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克赖斯勒(Fritz Kreisler),以及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等人,同时还见到著名的科学家,例如玻尔(Niels Bohr)、普朗克(Max Planck)、薛定谔(Erwin Schr?觟dinger)和哈勃(Edwin Hubble)等人。         在他1922年到日本的长途航行所记录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对远东的一些直率的印象。在日本,爱因斯坦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还在一次皇家宴会上出尽了风头。爱因斯坦和埃尔莎(Elsa Einstein)到过并且考察过日本很多城市,还去了新加坡、斯里兰卡、香港、上海、巴塞罗那、马德里和耶路撒冷。他在耶路撒冷看到了犹太复国主义正付诸行动,并且对此还有一番思考。         1931年,爱因斯坦夫妇在帕萨迪纳住了八周,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和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交流。这一部分日记里,还有他对美国、科学,以及遇到的好莱坞名人的精辟思考。他后来又两次来到加州理工学院,还在科学圣殿牛津大学逗留过两次。         从回到柏林以后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与这座德国首府的学术、社会和文化圈有很深的交往,还与魏玛共和国的政治有很深的牵扯。他在日记中,讨论了书籍、晚宴、戏剧、音乐会和航海。但是除了物理学之外,他最大的爱好是音乐,没什么比演奏室内乐更让他高兴的了,莫扎特的乐曲更是几乎每次都少不了。         他一生都是一名和平主义者,焦虑地看着纳粹兴起,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他放弃了和平主义,并且寻找避难的场所。最后,他来到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加入了新创建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获得了美国国籍,再也没到其他地方去游荡。         这本书有许多重要时刻的记录和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看到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的思想和见解,也让我们能够分享他那令人兴奋的经历。
第一章  时代背景 / 1 第二章  远东旅程(1922) / 23 第三章  回程:巴勒斯坦与西班牙(1923) / 53 第四章  南美洲(1925) / 77 第五章  纽约和帕萨迪纳(1930—1931) / 101 第六章  柏林和牛津(1931) / 125 第七章  回到帕萨迪纳(1931—1932) / 143 第八章  牛津、帕萨迪纳和在欧洲最后的日子(1932—1933) / 159 尾  声  普林斯顿的隐士(1933—1955) / 179   注释 / 187 参考文献 / 227 译后记 /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