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星光璀璨——美国中学生描摹大科学家(哲人石丛书第三辑: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

  • ISBN:978-7-5428-4922-9/N.781
  • 著译者:[美]利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 [美]朱迪思·谢普勒(Judith Scheppler)
  • 出版时间:2009-12
  • 定价¥2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32开
  • 视频资料下载

这部《中国遗传学史》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遗传学在中国由于非科学本身的原因而两次险遭灭顶之灾,其沉痛的教训和付出的沉重代价应该记载在历史上;科学的每一重大进步,都凝集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因此也应该记载中国遗传学家推动中国遗传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介绍他们所获得的成就及他们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哲学观,因为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遗传学无论在教学、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开发上,在规模和投入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的研究成果和自主性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多,遗传学在中国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内容将分别在各篇中得到体现。
发展中的中国遗传学(代序)谈家桢/1 前言 赵功民/1 第一篇 遗传学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1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遗传学(1904~1949)/3   一、  遗传学在中国的发生与早期传播/4   遗传学由西方引入中国/4   遗传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0   二、  留学欧美的中国第一代遗传学家/14   师从摩尔根的中国弟子/15   其他留学海外的中国遗传学家/17   三、  遗传学研究人才的早期培养/19   生物学系在国内高校的建立/19   遗传学教学在国内大学的陆续开展/21   中国学者使用和编写遗传学教材的情况/27   国内中学的遗传学教学/28   四、  中国遗传学家的早期研究/29   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建立/29   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研究/32    遗传育种的研究 / 41    第二章 建国以来的中国遗传学(1949~1965) /49           ……
一     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植根于发达的农业经济。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生物遗传和变异以及动植物育种的初步概念。1973年开始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东北发掘的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早期文化,距今已有6800多年。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种子遗迹,表明农业已成为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同时还发现了家养的猪、狗和水牛的遗迹。又如,北魏科学家贾思勰在1500年前出版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述了大豆的移栽、猪的选育和驴马杂交等技术。一直到明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仍然领先于世界。然而,到了清朝,特别是清朝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停滞。而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处于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之中。中西方之间的隔阂最终是被炮舰在19世纪中叶打破的。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当时,孟德尔定理刚刚被重新发现,崭新的遗传学概念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随第一批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一起传到了中国。曾留学英国的思想家严复翻译出版了《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的陈桢以巴布科克(Babcock)和克劳森(Claussen)的《与农业有关的遗传学》与摩尔根(T.H.Morgan)的《遗传的物质基础》为教材,在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开设了遗传学课。陈桢还以金鱼为材料进行了实验遗传学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陈子英、李汝祺、赵连芳、李先闻、冯泽芳、王绶、李竞雄、鲍文奎、李景均和谈家桢等一批遗传学家与作物育种专家,为中国近代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宝贵的贡献。在某些欧洲国家还信奉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的时候,中国遗传学家已经在国内外发表了证实和发展孟德尔-摩尔根学说的大量论著,并与摩尔根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和埃默森(Emerson)在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室等国际遗传学研究中心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学术联系。中国第一代遗传学家的工作到20世纪40年代结出了硕果,从瓢虫鞘翅色斑嵌镶遗传、果蝇的发育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的育种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     1949年以后,中国的遗传学经历了李森科伪科学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共历时25年的灾难。然而,历尽灾难的中国遗传学家并没有放弃,他们以1956年青岛遗传学座谈会为契机,重新开始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缩短了中国遗传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遗传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他们在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以及工业、农业和医学领域勤奋工作,成为文化大革命后重建中国遗传学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