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突破维数障碍——斯梅尔传(世纪人文丛书:开放人文)

  • ISBN:978-7-5428-5257-1/N·820
  • 著译者:[美]史蒂夫·巴特森
  • 出版时间:2011-12
  • 定价¥49.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原发于胸膜的恶性间皮瘤,以往认为发病率低,临床较少见,几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然而,从1960年Wagnes JC等报道了南非开普省西北部的石棉矿工和部分矿砂经营者,因患胸腔积液抗痨治疗乏效,几经周折才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4年内竟有33例。石棉有良好隔音、隔热、防火性能,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发达国家是石棉消耗大国,由此引起重视。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中80%有长期的石棉接触史,潜伏期为30~40年,较具隐蔽性,且发病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尽管想方设法减少石棉使用量,但仍有人估计,今后的15~20年或更久,将出现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新高潮,而且在诊治本病上还有一定难度。       鉴于我国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流行病学调查滞后,不能客观地反映确切情况,廖美琳教授根据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工业持续迅速发展,石棉需求和消耗会有所增加,她用前瞻性眼光审视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展前景,敏锐地察觉到有必要及时抓紧时间大力地宣传石棉的危害性,提高对本病诊治的新认识,方能有备无患地应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严峻挑战,以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 这是廖美琳教授编写本书的初衷和意愿。       综观全书,内容全面,参考资料丰富,科学性强,编排合理有序,以殷实的流行病学资料凸显出病因的相关性,按临床影像和病理诊断的特征,提出鉴别诊断的要点。治疗上对手术、放疗、化疗和多学科治疗等均作了详细阐明,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专业书籍,出版后可望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起到警示作用,相信对临床各诊疗科室诸如放射、病理、呼吸、肿瘤、职业病和内科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对石棉矿厂医师和环保专业人员亦有所裨益,值得推荐。       上海市胸科医院创建于1957年,廖美琳教授刚毕业就被分派到我院肺内科,1970年后以肺癌为专业,一直在临床第一线工作。她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兢兢业业,因此在肺癌诊治上颇多建树;曾担任国家85攻关课题组组长,获卫生部优良评语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对肺癌多学科治疗的研究颇有心得。她的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敬业精神至今未减,在担任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的3年中,出版了中华肿瘤临床诊治系列丛书的“肺癌”,现又将出版《恶性胸膜间皮瘤》扩大充实了胸部肿瘤学的新内涵,使我倍感欣慰。                                                                      徐昌文                                                                 2005年10月   序二       廖美琳教授长期致力于呼吸内科疾患的诊治与研究工作,她不仅在肺癌的多学科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并逐渐形成了多学科治疗的规范,成为当今肺癌治疗的主旋律,而且在其他胸部疑难病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她近半个世纪的从医生涯中,她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在开展临床治疗与医学教学的同时,她还将其全部的经验与积累倾注于笔尖,著书立说,以飨后辈。       《恶性胸膜间皮瘤》一书是我国首部关于胸膜间皮瘤诊治的医学专著,也是廖美琳教授多年研究积累、水到渠成的又一成果,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医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为呼吸内科同行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借鉴,更是此类疾病患者之大幸。廖美琳教授在她古稀之年,以其充沛的精力和惊人的毅力,耗时10个月组织完成这一专著,它所蕴含的老一辈医学专家孜孜不倦、甘于奉献的专业精神着实应为医学界新人学习和继承,衷心希望青年一代继往开来,为我国的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冯  运                                                              2005年10月
1  流行病学与病因 /1 1.1 描述流行病学 /1 1.1.1 性别、年龄特征 /2 1.1.2 地区差异 /4 1.1.3 时间趋势 /6 1.2 危险因素 /7 1.2.1 石棉 /7 1.2.2 其他可能的病因 /11 1.3 国内外有关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流行病学资料 /15 1.3.1 澳大利亚 /15 1.3.2 南非 /18 1.3.3 欧洲诸国概况 /21 1.3.4 北美概况 /25  1.3.5 国内概况 /30 2  胸膜间皮瘤病理学 /38 2.1 胸膜组织学 /38 2.2 胸膜良性肿瘤与瘤样病变 /39 2.2.1 胸膜良性肿瘤 /39 2.2.2 胸膜瘤样病变 /40 2.3 恶性间皮瘤 /40 2.3.1 临床特点 /41 2.3.2 肉眼病变 /41 2.3.3 光镜病变 /41 2.3.4 电镜病变 /45 2.3.5 细胞病理学 /46 2.3.6 特殊检查 /48 2.3.7 鉴别诊断 /53 3  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61 3.1 胸膜的正常解剖结构 /61 3.2 胸膜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应用和优化组合 /64 3.2.1 X线胸片 /64 3.2.2 超声成像 /64 3.2.3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64 3.2.4 磁共振成像 /65 3.2.5 放射性核素成像 /66 3.3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 /67 3.3.1 X线胸片 /67 3.3.2 B型超声 /67 3.3.3 CT /68 3.3.4 MRI /71 3.3.5 放射性核素成像 /72 3.3.6 比较影像学 /73 3.4 胸膜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74 3.4.1 单发胸膜致密影的鉴别诊断 /75 3.4.2 多发性胸膜致密影的鉴别诊断 /82 3.4.3 胸膜增厚的鉴别诊断 /85 3.4.4 胸膜钙化的鉴别诊断 /89 4  临床表现与诊断 /92 4.1 临床表现 /92 4.1.1 病史 /92 4.1.2 症状 /92 4.1.3 体征 /93 4.2 检查方法 /94 4.2.1 影像学检查 /94 4.2.2 胸腔穿刺和胸膜活检 /94 4.2.3 外科诊断方法 /94 4.3 分期方法及意义 /104 4.3.1 分期的重要性 /104 4.3.2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分期方法 /105 4.3.3 恶性胸膜间皮瘤分期 /106 4.3.4 国际恶性胸膜间皮瘤TNM分期系统 /106 5  内科治疗 /110 5.1 治疗概述 /110 5.2 化学治疗 /111 5.2.1 化疗概述 /111 5.2.2 与恶性胸膜间皮瘤化疗临床研究评价相关的问题 /112 5.2.3 单药化疗 /112 5.2.4 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 /116 5.2.5 化疗药物的介绍 /118 5.3 放射治疗 /125 5.3.1 放疗指征 /125 5.3.2 放疗前准备 /126 5.3.3 靶区和关键器官的勾画 /126 5.3.4 采用常规模拟机定位及照射方法 /127 5.3.5 剂量分割方案 /127 5.3.6 正常组织剂量限制 /127 5.3.7 治疗计划 /128 5.3.8 放疗设备 /128 5.3.9 治疗验证  /129 5.3.10 放射治疗的毒副作用与评价 /129 5.3.11 放射治疗的疗效 /129 5.3.12 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及晚期并发症 /131 5.4 免疫治疗 /133 5.4.1 抗肿瘤免疫反应理论基础概述 /133 5.4.2 免疫治疗的类型 /134 5.4.3 免疫治疗的原理 /135 5.4.4 临床应用 /135 5.4.5 展望 /137 5.5 光动力治疗 /137 5.5.1 光动力疗法的基本组成 /138 5.5.2 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 /138 5.5.3 胸腔内与术中光动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139 5.6 基因治疗 /141 5.6.1 自杀基因疗法 /142 5.6.2 采用免疫调变方法的基因治疗 /143 5.6.3 联合基因治疗——肿瘤疫苗 /144 6  外科治疗 /154 6.1 姑息性外科治疗 /154 6.1.1 胸腔置管引流术 /154 6.1.2 胸膜固定术 /154 6.1.3 胸膜切除术或称胸膜剥脱术 /155 6.2 相对根治性外科手术方法 /157 7  多学科治疗 /160 7.1 手术多学科治疗 /160 7.2 非手术多学科治疗 /161 8  预后 /164 8.1 恶性局限性胸膜间皮瘤预后 /164 8.2 恶性弥漫性胸膜间皮瘤预后因素 /164 附录一  典型病例 /169 附录二  缩略语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