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史玉泉教授
代序
回忆录 / 1
家庭背景 / 3
童年时代 / 4
少年时期 / 5
大学阶段 / 7
1. 立志读医的由来 / 7
2. 国难时期的国立上海医学院 / 7
3. 学校迁移 / 9
4. 抗战中的“上医” / 9
5. 山上的生活作息 / 10
6. 经费的来源 / 11
7. 重庆期间的医学课程 / 12
8. 神经病学教授程玉麐给我的终身启发 / 13
9. 重庆“上医”的扩大 / 13
10. 医院实习 / 13
服从国家的统一征调 / 14
李科长突然失踪 / 15
教育部下达“延长征调期限令” / 15
征调期满后的去路 / 16
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17
抗战八年终于结束,全国上下渴望和平 / 17
回上海老家 / 17
回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工作 / 18
工作岗位调动,进中山医院当外科高年住院医师 / 18
在重庆市民医院时的恋爱 / 19
中山医院举办整形外科班 / 19
上海解放 / 20
外科住院总医师的工作 / 20
有情人终成眷属 / 21
初任中山医院外科主治医师 / 21
新中国建立后的首例开颅脑肿瘤切除术 / 22
抗美援朝开始 / 24
安徽成立荣誉军人学校 / 24
“一面倒,向苏联学习” / 25
医院的改制失败 / 26
再次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 / 26
开始接收神经外科进修医师 / 28
浙江省成立肺吸虫病防治委员会 / 29
研制明胶海绵 / 33
苏联专家来京举办神经外科学习班 / 34
我的入党申请 / 35
创新手术填补空白 / 35
协助浙医二院建立神经外科 / 37
三叉神经痛的研究 / 39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插曲 / 43
医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 43
海峡两岸 / 44
开始培养研究生 / 44
陈公白医师留学苏联归来 / 45
“四清”运动期间 / 45
“文革”初期的局面 / 46
下乡做“赤脚医生” / 47
华山医院创造的“医护工一条龙” / 48
云南玉溪地区大地震 / 48
试制国内首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 / 49
试制手术显微镜 / 50
努力改进临床神经病学检查 / 51
编写《实用神经病学》 / 52
社会上刮起“办大学”风 / 53
埃及神经外科代表团来华访问 / 53
抢救支援缅甸的工人 / 54
是真理应坚持 / 54
“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 / 55
迎接科学的春天 / 57
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 60
协助上海第二纺织职工医院建立神经外科 / 62
WHO访华团来访 / 62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 / 65
1989年我退休 / 66
结束语 / 67
生平事迹 / 69
成长历程 / 71
投身事业 / 72
桃李满天下 / 74
硕果累累 / 74
盛名远扬 / 75
重要荣誉称号 / 76
代表著作 / 76
证书汇编 / 77
论著 / 89
主要英文论著 / 91
Experience in Anterior Temporal Lobectomy for Temporal Lobe Epilepsy / 91
Preliminary Report on Clinical Monitoring of In tracranial Pressure / 95
Long-term Results of Cerebral Hemispherectomy Follow up Study
of 4 Cases with Observation of a 22 Year Survivor / 99
A Proposed Scheme for Grading In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 103
Surgical Treatment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of the Striatothalamocapsular Region / 108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of Corpus Callosum,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5 Cases / 112
论文题录 / 115
专著题录 / 118
其他论著题录 /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