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学思维活动课教师用书 理论部分

  • ISBN:978-7-5428-8031-4/G·4762
  • 著译者:主编 胡卫平
  •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 定价¥196.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前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新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及地区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大力加强创造力研究,培养创造性人才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首位,用创新统领各项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50余次,并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力支撑”。

创新的关键在于拥有大批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所具有的素质结构称为创新素质,主要以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内在动机、合理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为基础,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为核心。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创新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我国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并不理想。1998—2001年,我们对中英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作了系统比较,结果发现: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特别是在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具有显著性差异;13—17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青少年的创造性技术产品设计能力持续下降。后期的研究也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学业负担不断增加,但创造性人格持续下降。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新素质迫在眉睫!

营造创造性环境,实施创造性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国际上,各国探索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多种模式,如教学创新模式、课程改革模式、活动课程模式、联合培养模式、教师发展模式等。“学思维”活动课是我们课题组基于20多年的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和培养研究开发出的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活动课。课程的开发和实验得到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思维”课程促进创造力发展的神经可塑性机制(31271110)、情绪影响创造性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31470977)、动机影响创造性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31871118)、任务动机与合作动机影响团队创造力的认知神经机制(32171065)],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数据库建设及其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14ZDB160)”、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少年儿童创新素质培养、评价和示范(2013IM03020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11JZD04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堂教学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07JJDXLX26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NCET-10-053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儿童青少年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模式(12YJA190007)”等20余项课题的资助,是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重大科研成果。

“学思维”活动课依据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设计活动,采取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教学才能的平台,为学校提供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在内容选择上,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破以学科知识阐述为主线的传统模式,以思维方法为主线,以日常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活动性、趣味性、适切性、系统性、迁移性、跨学科性等。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及知识面的不断扩展,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每个活动先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开始,再拓展到各个学科领域;先从具体形象的问题开始,再上升到抽象的问题;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再扩展到复杂的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自尊和同伴关系等,并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领域及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相关教学理论、系统总结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生的学习需要思考”,为此,教学要遵循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五个基本原理,以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和应用迁移六大基本要素。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学思维”活动课的每个活动包括活动情境、活动过程、活动心得和活动拓展四个环节。首先,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适当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然后,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接着,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方法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最后,让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去,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思维方法。

“学思维”活动课从2000年开始开发,经过六年两轮的实验,其成果于200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根据课程实验的情况和反馈意见,在活动的编排方式、活动内容和版面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之后,又历经五年的实验与推广,于2016年启动第二次修订,主要修改了部分活动,增加了大量新的与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活动,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思维方法迁移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去。修订工作由我进行整体设计和内容把关,张蕾老师负责大部分新增活动的编写,李霞老师的团队负责部分新增活动的编写和实验,赵超等多位老师提供了教学实验的一手材料,我的科研助理文静老师,研究生张晨、李欣颐也参与了编写工作。

2022年,随着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启动了第三次修订。本次主要修订小学部分,按照核心素养导向、突出真实问题解决、强化课程内容实操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活动过程每个环节的具体指向,突出了对学习活动的有效指导,增加了个别活动;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全面修订了教师用书,使其更加具有指导性。本次修订工作由我进行整体设计,李霞老师团队负责实验和修改。参与人员有:张国华、郑之祥、汪钢钧、何美嫦、陈琳、王丽萍、邓伟、叶佩玉、郝斌、杨丽、朱玲爱、陈青、马冠兰、雷仁贵、张祎、曹执、张华、林波、马张威、徐玉红、刘华、魏强、潘莉。

最新修订后的“学思维”活动课的小学阶段每个年级包括上、下两册,共计12册,208个活动。其中,1—2年级每册有16个活动,3—6年级每册有18个活动。每册书包括基础思维训练篇和综合思维训练篇:基础思维训练篇涉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种思维形式,涵盖多种思维方法;综合思维训练篇涵盖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创意设计、科学探究和故事创作。

要有效实施“学思维”活动课,教师必须掌握思维的基本理论、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和培养方法、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等,为此,我们编写了教师用书。其中,理论部分包括思维的基本理论、思维的常见工具、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思维”活动课设计、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及“学思维”活动课的教学。与1—6年级上、下学期学生用书配套的教师用书包括具体活动的教学指导及教学设计案例。在使用教师用书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1)认真阅读理论部分,了解思维的基本理论、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学思维”活动课设计的思想以及教学方法等。

(2)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参考各册教师用书给出的具体指导意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学习理论,一方面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让理论更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4)认真研究各个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学思维”活动课中的思维方法融会贯通,将“学思维”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迁移到学科教学中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学思维活动课教师用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的思维理论、小学生思维发展和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科学教育编辑室的编辑们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胡卫平

陕西师范大学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3年8月30日

第一章  思维的基本理论…1

一、 思维的概念、特点和形式…1

二、 思维的方法…6

三、 思维的基本品质…13

四、 思维的心理结构…15


第二章  思维的常见工具…17

一、 概念图…17

二、 思维导图…22


第三章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思维能力的培养…27

一、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27

二、 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28


第四章  “学思维”活动课设计…33

一、 “学思维”活动课的理论基础…33

二、 小学“学思维”活动课的设计…36


第五章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48

一、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48

二、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49

三、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51

四、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52

五、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54


第六章  “学思维”活动课的教学…57

一、 “学思维”活动课的教学原则…57

二、 “学思维”活动课的教学策略…59

三、 “学思维”活动课的教学模式…65


参考文献…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