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1923年的青浦老城厢,全县第一所初级中学诞生了,从此青浦学子无需再负笈离家上中学,青浦女孩更有了中学教育权。而今,易址新建的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早已跻身上海首批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行列,被认定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已近二十个年头。
百年风雨,百年荣光。站在青中百年的历史门槛上,回望青中一个世纪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办学历程,我们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来准确概括。但我们深信,回望历史,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起点、感恩先贤,更能让我们思考怎样薪火相传、开创未来。
青中从乱世中发轫,在曲折中前行,其“崇德务实,育才成才”的办学宗旨,“团结、求实、严谨、创新”的校风以及“勤奋、踏实、主动”的学风,汇聚成学校代代发展的精神内核,绵延至今,历久弥新。这本书,让我们再次感动一代代“青中人”的初心和承续。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历程,而不是实现物质利益的手段,它对于人就是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青中人”薪火传承、毓英为怀,用生命启迪智慧,用爱心滋养希望,其教泽源远流长。这本书,让我们再次感泣一代代“青中人”的厚德载物。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中人”在磨炼中用理想、用行动砥砺前行,让一个个平凡的日子打磨出一个又一个熠熠闪光的人生。这本书,让我们再次感怀一代代“青中人”的生命风采。
未来的事业任重道远,祝愿青中传承百年精髓,弘扬创新精神,革故鼎新,让历史名校焕发无限活力。祝福青中英才辈出,为青浦教育事业再立新功。
联合国教师教育中心主任
2023年7月6日
编写说明
一、 本书基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青浦县中校史》、20世纪80年代中期《青浦县中学校史》和《蔚为吾校荣光——纪念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建校95周年》编纂而成。本书收录的史料自1923年(民国十二年)建校起,至2023年6月止。
二、 本书按时间顺序编写,共五章,分别是“维艰举步”“曲折前行”“困境奋起”“改革兴校”“磨炼创新”。
三、 本书的编写原则:
1. 尊重历史,宁缺毋滥
史料主要来自上海图书馆、青浦档案馆、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档案室的记载,部分校友比较客观的回忆资料,以及相关知情人士的采访记录,力求真实、准确。因篇幅有限,史料不一一注明出处。
2. 保持原貌,妥善裁减
文献资料尽量以原件呈现,篇幅较长的作合理删节。
3. 述而不论,客观再现
只陈述事实,不作评价。使用科学规范的编写文体和语言表述。
4. 经纬结合,详略有别
本书采用章、节、目三级结构,以年代为经,以叙述内容的类别为纬。内容编排以类记事,近详远略。
5. 图文相间,记事及人
以文为主,图照辅之,表随文设。重要人物因事作简介,不专传。
四、 本书采用公元纪年法,凡年、月、日一律以阿拉伯数字记述。
五、 某些特定时期的名词术语,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之后一律用简称。需说明的内容用括号随文就注,不另设注释栏。
六、 由于时代变迁,学校校名变更甚频,为叙述方便,本书在有些地方采用“青中”一词表述。
《百年青中》编写组
2023年6月
第一章维艰举步(1923—1949)11
第一节概况11
一、 校址、校名12
二、 学校体制13
三、 学校规模13
四、 资金来源与财产管理16
五、 学制17
第二节领导与管理17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活动18
一、 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和发展18
二、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活动和发展18
第四节教师队伍19
第五节课程教学20
第六节思想政治教育22
第七节体育23
一、 体育课23
二、 体育场地、设施及运动器材23
三、 参加县级体育比赛获奖情况23
第八节劳动教育24
第二章曲折前行(1949—1976)25
第一节概况25
一、 校址、校名26
二、 学校规模26
三、 资金来源30
四、 学制32
第二节领导与管理32
一、 管理机构34
二、 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的制(修)订35
三、 办学理念及宗旨36
第三节党工群团组织36
一、 中国共产党36
(一) 干部成员36
(二) 党组织活动和组织发展36
二、 工会、共青团、学生会37
(一) 教育工会37
(二) 共青团与学生会38
第四节教师队伍39
一、 教职工人数39
二、 学历培训和业务培训40
三、 教师风采42
第五节课程教学43
一、 课程设置43
二、 课程教学改革44
三、 高考成绩47
第六节道德教育48
一、 常规教育和专题教育48
二、 学生管理制度49
三、 班主任50
第七节体育与卫生51
一、 体育课与课间操、眼保健操51
二、 体育场地、设施及运动器材52
三、 学生参加体育比赛52
四、 卫生教育、宣传和流行病的防范52
第八节劳动与劳动技术课54
第九节后勤保障59
一、 岗位设置59
二、 财产管理与校园建设59
第三章困境奋起(1976—1987)60
第一节概述60
一、 校址、校名60
二、 学校规模61
三、 资金来源62
四、 固定资产总值63
五、 学制63
第二节领导与管理63
一、 管理机构64
二、 建章立制64
三、 办学理念及宗旨65
第三节党工群团组织66
一、 中国共产党66
(一) 党组织干部66
(二) 党组织活动和组织发展66
二、 教职工代表大会68
三、 工会、共青团、学生会69
(一) 教育工会69
(二) 共青团与学生会69
第四节教师队伍70
一、 队伍构成70
二、 教师风采71
第五节课程教学74
一、 课程设置74
二、 课程教学改革75
三、 教师教学比赛76
四、 教学展示77
五、 学生社团79
六、 学生学科竞赛79
七、 高考80
第六节道德教育80
一、 德育管理制度及网络80
二、 学生管理制度82
三、 常规教育和专题教育83
四、 学生评优85
第七节体育与卫生85
一、 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操、眼保健操85
二、 体育场地、设施86
三、 学生参加体育比赛86
四、 学校卫生89
第八节第二课堂和劳动技术课89
第九节教育科研90
一、 教育科研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90
二、 普及教育科研知识91
三、 教育科研成果93
第十节后勤保障98
一、 维修与建设98
二、 绿化与设备添置99
三、 教育技术装备99
四、 勤工俭学99
第十一节主要荣誉100
第四章改革兴校(1987—1999)101
第一节概述101
一、 校址、校名101
二、 学校规模101
(一) 校舍、设施及设备101
(二) 办学规模104
三、 经费来源与使用104
四、 固定资产总值105
五、 招生105
(一) 招生改革105
(二) 高复班107
(三) 曙光学校107
(四) 徐泾班107
六、 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活动107
第二节领导与管理110
一、 管理机构110
二、 建章立制112
三、 校风与学风112
第三节党工群团组织112
一、 中国共产党112
(一) 党支部委员会112
(二) 党支部活动113
(三) 党员人数114
(四) 干部带教114
(五) 党代会代表115
二、 教职工代表大会115
三、 教育工会120
(一) 工会执委120
(二) 工会活动120
四、 共青团121
(一) 校团委干部121
(二) 重要活动121
(三) 受上级组织表彰122
五、 学生会122
第四节教师队伍123
一、 师资基本情况123
二、 教师培训123
三、 师德考核124
(一) 考核标准125
(二) 奖励措施125
四、 新教师培养126
五、 支教情况127
六、 教师风采128
(一) 被评为各级、各类先进或获各种荣誉
称号的教职工128
(二) 被评为各级、各类先进或获各种荣誉
称号的组室131
(三) 向外单位输送的干部及履职去向131
(四)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31
第五节课程教学132
一、 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网络132
(一) 教学管理制度132
(二) 教学管理网络133
二、 教研组133
三、 第一期课程教材改革134
(一) 学校实施课改的措施134
(二) 课程设置134
(三) 取得的成效138
(四) 教研组的思辨138
(五) “一期课改”的主要经验140
(六) 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创新140
(七) “一期课改”期间的会考和高考情况141
四、 教师教学工作评优143
五、 教学展示144
(一) 公开课、展示课情况144
(二) 教学节146
六、 教师教学研究成果149
七、 学生学科竞赛154
八、 学生社团158
第六节道德教育159
一、 德育管理制度及网络159
(一) 德育工作常规159
(二) 德育管理网络160
二、 学生管理制度160
(一) 制订《青浦中学学生常规管理手册》160
(二) 制订《青浦中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及先进班集体评选条件(修订稿)》161
三、 年级组长、班主任162
四、 常规教育和专题教育167
五、 德育工作获上级表彰情况176
六、 学生评优176
(一) 评选优秀学生176
(二) 推选高三年级优秀毕业学生177
(三) 熊知行奖学金等奖项的设置与实施177
七、 对违纪学生的教育182
第七节体育与卫生182
一、 体育182
(一) 体育场地和运动设施、器材182
(二) 体育教育182
(三) 体育工作获上级组织表彰情况193
二、 卫生教育和管理196
第八节教育科研197
一、 教育科研管理197
二、 教育科研活动197
三、 教育科研成果197
第九节后勤保障202
一、 后勤202
二、 设备添置与更新202
三、 校园建设203
四、 勤工俭学203
五、 后勤部门受上级组织表彰情况205
第十节领导题词和对外交流206
一、 领导题词(1993年5—9月)206
二、 对外交流207
(一) 涉外交流207
(二) 国内来访207
第十一节学校集体荣誉208
第五章磨炼创新(1999—2023)209
第一节概况209
一、 校址、校名209
二、 学校规模210
第二节领导与管理220
一、 管理机构220
二、 管理制度225
三、 继承学校光荣传统229
四、 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34
五、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237
第三节党工群团组织239
一、 中国共产党239
(一) 党组织239
(二) 干部输出和带教241
(三) 党组织工作制度242
(四) 党组织活动242
(五)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48
(六) 党员考察活动253
(七) 党员队伍253
二、 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256
(一) 教职工代表大会256
(二) 教育工会260
(三) 共青团与学生会263
(四) 造血干细胞捐献和义务献血268
(五) 爱心捐款269
三、 民主党派271
第四节教师队伍272
一、 师资概况272
二、 工资福利281
(一) 工资281
(二) 住房281
(三) 健康281
(四) 其他282
三、 支教情况282
四、 培养培训283
五、 名优教师制度317
六、 区级师训辐射项目322
七、 教师风采328
第五节课程教学338
一、 管理机构和制度340
二、 教研组建设344
三、 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346
(一) 转变观念346
(二) 课程改革347
(三) 评价制度改革尝试363
(四) 信息技术的整合364
四、 推进“双新”课程实施372
五、 教师到区外讲学、上示范课389
六、 教师教学比赛393
七、 学生社团397
八、 学生学科竞赛401
九、 出国游学和聘请外教419
十、 顺应高考改革419
第六节道德教育421
一、 管理机构和制度428
二、 德育队伍429
三、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439
四、 学校德育传统项目441
五、 分层教育456
六、 学生评优457
第七节科技、体育和艺术教育458
一、 科技教育458
(一) 科技教育与基础型课程465
(二) 科技教育与拓展型课程466
(三) 科技教育与研究型课程466
(四) 科技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467
(五) 学生参加科技比赛473
二、 体育教育491
(一) 组织管理494
(二) 师资队伍494
(三) 教学条件494
(四) 课程教学494
(五) 体育锻炼达标495
(六) 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496
(七) 主要训练成绩497
三、 艺术教育505
(一) 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505
(二) 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506
(三)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活动506
(四)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艺术交流507
(五) 校报、校刊和丛书508
(六) 校歌509
(七) “大语文”构想510
(八) 学生参加艺术类比赛511
第八节教育科研513
一、 教育科研管理514
二、 教育科研遵循原则515
三、 教育科研知识普及515
四、 核心研究项目引领教育科研516
五、 教育科研成果及推广518
第九节后勤保障551
一、 组织管理551
二、 岗位设置与职责551
三、 财务工作552
四、 财产管理553
五、 校园建设553
六、 环保节能557
七、 卫生管理557
八、 食堂管理562
九、 校园安全563
十、 校办企业565
第十节领导视察、题词和对外交流566
一、 领导视察566
二、 领导题词570
三、 对外交流571
第十一节学校集体荣誉575
后记581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