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从最初只供贵族欣赏的珍品古董陈列室,到向公众开放的学习娱乐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博物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18世纪的工业革命推进了科技的加速发展并为科学技术博物馆的诞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的万国博览会则为最初的科学技术博物馆(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博物馆主要是对技术史的静态展示)提供了藏品资源。19世纪初,以工业革命为依托,科学与工业类的博物馆诞生了,其主要功能是扩展工业教育的手段,显示人类的工业实力,启发公众智慧。进入19世纪中期,专业博物馆随着科学学科的完善和工业各部门的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初是博物馆将功能重心转向教育的关键时期,强调公众互动与自我探索学习的科学中心由此诞生。
展品是博物馆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博物馆的重要资源,也是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纽带。与传统的“以物为本”不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价值取向。观众和博物馆的关系不断演进,从要给观众看什么到观众想看什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已从单向传播演变为双向互动。平等、双向的“交流”或许比“教育”更能准确地诠释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后,博物馆迅速发展,以提高博物馆质量为目标的各类评估也在博物馆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对展品传播效能的评估是最为重要的评估内容之一。提及展品效果,观众的观展体验和影响观众的因素自然是评估的重要内容,这包括观众的观展时间,观众与非观众的对比研究,观展目的对观众体验的影响,不同特征观众的行为、态度对比等。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观察、计时、录音、录像、纸笔测试、概念图等。在观众评估的基础上,博物馆评估方面的专业人士探索了影响展品传播效能的内外因素,一些研究者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针对展览展品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模型,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提出了侧重于评估观众学习结果的展览评估框架。
本书在明确科学类展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展品传播效能的因素,参考已有的展览和展品评估研究、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建构了科学类展品传播效能的评估模型。本模型包括评估指标和用于数学计算的指数公式,并给出了各个指标数据的具体采集方法,最终可得到展品传播效能指数。评估模型建构完成之后,通过两轮实证研究对模型进行了两轮修正。
本书最终建立的评估模型体系以传播效能的评估为目标,重点在于探查展品展出之后的效果而非展品本身的质量,评估指标也因此围绕观众的参观体验与参观后的收获而展开。也就是说,本评估体系不关注展品本身的形式、内容、设计制作过程和管理情况,只聚焦于展品信息传播结果,再从评估结果中反推展品设计、管理等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同时,本书建立的评估体系兼具完整性和灵活性,完整性体现在评估体系中指标、指数、权重、方法齐全,灵活性体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指标的选择和权重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因此,期望本书既可以为博物馆同行所借鉴,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内容有所充实,也可以供相关学者继续研究,便于评估体系的修正与完善。
作者简介:
宋娴: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博物馆展示教育、科学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曾参与上海科技馆彩虹儿童乐园的更新改造、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工程项目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承担过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并在Museum International 国际核心期刊及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文章,出版过《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等专著,主编“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译丛”。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2018年度美国盖蒂领导力学院(GLI)基金支持,两次获得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二等奖,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所负责部门获2018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胡芳: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科普研究员,从事博物馆科学传播方面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译著《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等著作,发表多篇论文,曾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三等奖。
蒋臻颖: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科普研究员、助理研究员,从事博物馆展示教育、科学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参与上海科技馆更新改造工程,参与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译著《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等著作,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导言1
第一章科学类展品传播功能1
第一节科学类展品资源类型1
第二节科学类展品功能定位3
第三节博物馆展览展品与观众体验4
第二章影响科学类展品传播效能的因素10
第一节展品自身因素10
第二节展品外部因素14
第三节展览展品评估类型16
第四节展品评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22
第三章展品评估体系已有研究24
第一节展览展品设计视角下的评估体系24
第二节非正式科学学习视角下的评估体系25
第三节国内已有评估模型34
第四节展品评估指标体系建构与实施存在的不足38
第四章展品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41
第一节展品评估方法概述41
第二节AISL评估框架与评估案例45
第三节跟踪计时与评估案例53
第四节个人意涵图与评估案例58
第五章科学类展品传播效能评估模型建构63
第一节指标体系建构准则63
第二节相关概念界定65
第三节评估目标确立66
第四节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69
第六章科学类展品传播效能评估指标量化73
第一节指标量化方法73
第二节单项指标指数化77
第三节各级指标权值确定82
第四节各指标测量数据采集方法85
第七章科学类展品传播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与精制研究88
第一节第一轮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实证研究88
第二节第一轮评估指标体系修正100
第三节第二轮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实证研究111
第四节第二轮评估指标体系修正116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120
第一节研究总结120
第二节评估体系应用122
第三节展品评估实施建议123
参考文献125
后记137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