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绍介《中国遗传学史》

2020-04-13 11:14:34      2985


书评作者: 闻雪     

        如今,我国遗传学发展神速,许多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果相继问世。对此,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思索:为什么近20年来中国遗传学会与时俱进,获得日新月异的大发展?近百年来,遗传学在中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走过的是怎样一条曲折的道路?最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遗传学史》,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作出了比较全面而又中肯的回答。

        《中国遗传学史》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也是我国第一本全面总结中国遗传学近百年历史的专著。该书以中国遗传学的崛起和发展为线索,阐明中国遗传学发展的崎岖道路、中国遗传学家的贡献和发展中国遗传学的必由之路。它的出版,被人们誉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

        《中国遗传学史》是由中国科学家和学者撰写的一部科学史。美国学者对中国遗传学史颇感兴趣,他们曾专程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和詹姆斯已分别发表过有关中国遗传学史的研究论文。德国等一些国家的学者对中国遗传学史,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中国遗传学史由中国专家和学者来完成,是很有意义的。

        应该说,《中国遗传学史》的两位主编是极佳人选:一位是中国遗传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德高望重的谈家桢院士,一位是毕业于遗传学专业、长期从事科学思想史和科学史研究、近四五年来集中精力研究中国遗传学史的赵功民研究员。当然,组织和撰写《中国遗传学史》是一项工程量浩大、费时而又费力的大工程,需要大量搜集、认真整理和研究浩瀚的中国遗传学史料,需要我国遗传学家、遗传工程学家、科学史家及社会学家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所幸的是,在这本书的调研过程中,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许多著名专家和学者,如庄巧生院士、吴旻院士等,就充分肯定了撰写和出版此书的重要价值,并给予热情的支持。纵观全书,这部近百万字、总结我国近百年遗传学发展历程的专著,是由我国近百位院士、研究员、教授和学者共同参与、组织和撰写的。这是中国科学家和学者集体智慧和辛勤工作的结晶。

        翻开《中国遗传学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遗传学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是主干,包括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遗传学、建国以来的中国遗传学、文化大革命及拨乱反正时期的中国遗传学、中国遗传学会的成立和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遗传学、中国农作物育种遗传学的发展、中国人类和医学遗传学的发展、中国遗传工程的发展等八大板块,全面反映在我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遗传学在近百年中经历着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论述遗传学在中国由于非科学本身的原因而两次险遭灭顶之灾,以历史的角度总结促进发展抑或阻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篇“历史的回忆”中,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遗传学在中国发展长河中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们都以第一人称,采用回忆形式,真实地记录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亲身经历、值得存史的一件事或一个人。这些文章的集合,在总体上反映了中国遗传学的发展状况,为丰富和匡正中国遗传学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国老一辈遗传学家已所剩无几了。因而,《中国遗传学史》在这方面的工作,具有抢救科学遗产的意义。

        第三篇“百年人物志”,为推动中国遗传学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近40名遗传学家作传。事实表明,杰出科学家的传记是理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根已经充分强调传记在科学史研究上的重要性。对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传记加以集合,即能综合性地反映科学家的个人活动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并且“揭示科学史里一些真实方面”。在这一方面,《中国遗传学史》的主编是做了大量工作,下了一番苦功的。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遗传学史》明确提出,可以将中国遗传学近百年历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开创奠基时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学苏窒息时期(1949年至1956年),争鸣微进时期(1956年至1966年),“文革”劫难时期(1966年至1976年),复苏发展时期(1976年至今)。这是有独创性的。

        《中国遗传学史》的主编,经过深入研究,还首次揭示“遗传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与生命科学其他学科相同的发展规律,但还有其独特之处”。特点之一是先天不足。20世纪20~30年代,对于刚起步的中国实验遗传学,无论是人才培养和储备,研究经费,以及教学、研究课题和专门机构的设置,都处于行径艰难的态势。这种局面到40年代末也未见起色。特点之二是后天失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生命科学中没有一门学科如遗传学那样严重地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哲学等方面的左右和影响。遗传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所处社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作为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特点之三是顺应潮流。20世纪70年代后遗传学走上了产业化道路。诱人的经济前景和解决人类社会难题的巨大潜力,使政府与专家取得共识,抓住时机,迎头赶上,追回失去的时间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由此大大促进了我国遗传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在遗传学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遗传学史》的出版,既是存史之需,又有鉴史明志教化的社会功能,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一位学者对这本书赞不绝口,把它称为全面论述遗传学在中国近百年历史的颇为精彩的原创性巨著。自然,此书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书中肯定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疏漏和错误也在所难免。书中的有些观点,很可能只是一家或几家之言,可以探讨和商榷。但这本书毕竟为人们深入研究中国遗传学史或再度修史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