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与不确定性共生的药企创新如拥抱荒野

2020-06-08 15:16:22      3129


书评作者: 王北南     发布媒体: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3月26日

    福泰制药如今是豪门林立的制药界的现象级黑马,但其在1989年刚成立时,所能依仗的唯有其创始人乔舒亚·博格。这位哈佛大学的天才、药企霸主默沙东的逆子如何带领福泰在科研与商业上屡挫强敌,在2年内上市,至今位列世界药企前30强?《十亿美元分子》一书为我们揭开这家创业药企神秘的面纱。
       美国知名记者巴里·沃思写就的《十亿美元分子》一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福泰制药创业过程中科研工作者真实的生活和一些局中人才懂得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还原了福泰早期创业者的心理活动和态度转变。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在读到相应的段落时都能心有灵犀,会心一笑;每一位外界人士在读过后都能对创业药企工作的细节、运行模式和科研工作者内心的挣扎与喜悦感同身受。
  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冒一个合理的风险。福泰创始人乔舒亚·博格则要承受更多,他需要在确切的科学证据出现之前就凭借自己的洞见力去决定公司的战略方向。这种判断虽然是基于现有的信息做出,但是没有确凿的科学数据支持,在判断的时刻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可以说是创始人的一种信仰。为了使药企朝这个方向走下去,博格等人需要小心翼翼地维护投资者的信心,甚至有时冒着自我催眠的风险。博格思维敏捷的头脑和高人一等的营销技巧固然重要,但他乐观的态度和不忧不惧的精神才是福泰成功发展的原动力。
  基础科研工作者们通常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给出假设,进一步做出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被实验支持的假设则继续发展为新的科学理论。可是,科学的发展并不是线性且匀速的,并不是每天的工作都推动着科学向前行进,它是一个个累积过后的突变,是柳暗花明般的顿悟。《十亿美元分子》记述的故事,比如对FKBP蛋白的提取,成功结晶蛋白后对结构的解析,找到更加有效的化合物……也揭示着同样的规律。突变式的科学发展规律常常让焦急的科研工作者们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看不到尽头所在,变得愈发急躁不安,甚至情绪失控。即使有博格的远见卓识指引着方向,即使有杰出的同事相互合作,福泰的科学家们也经常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几近崩溃。这也是科研人员的必经之路,带着不确定性引起的恐慌,焦急地等待突变点的到来。然而,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觉知可以让科研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宽解许多,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福泰的故事开始30年之后,基因编辑技术、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飞速发展,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也是如火如荼,反观福泰当时在不清楚FKBP蛋白生物学功能的情况下,以此为靶点进行药物设计的行为多少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哪怕囿于当时的生物技术,他们必须权衡,然后做出决策,正如人类历史上总是先有重大突破才有成熟的方法,最终的答案由也只能由时间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