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11:14:34 2400 次
书评作者: 王长振 发布媒体: 科学时报
细读译者李涛虎推荐的《工程学——无尽的前沿》,我手不释卷。本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对工程学整体结构的把握,辅以大量翔实生动的材料,对众多工程实际案例的分析,既让各种论题更加清晰,又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尤其是那些非工程从业者中的读者。
《工程学——无尽的前沿》关于工程师的社会形象及工程教育等部分给我印象尤为深刻。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所学课程基本就是数学、外语,部分政治及专业之中的理论或原理,而对于我们将来要从事的这个职业——工程师,能对其职业人格进行塑造的课程却几近于无。我想全中国的工科学生中也鲜有接受过此类教育者。
现在,我坚定地走在工程师成长的道路上,而对于工程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依然混沌。在《工程学——无尽的前沿》这本书中,作者对工程学的主体——工程师,作了详尽的分析描述,将工程师随着工程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的演变轨迹清晰地描绘出来。最早的工程师——那些能工巧匠们所从事的工作在人们眼里仅仅只是些机械枯燥的劳动,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处于底层,这不仅从作者书中所述胡佛被英国女士轻视中表现出来,在我国历史上,杰出如鲁班、李春、蔡伦者,均无高官显位对其贡献予以承认。但在近代科技革命之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直接促成这些改变的便是将科学突破变成技术与现实生产突破的工程师们。工程师的巨大作用和完美表现却仍未征服历史学家及其他一些人文学者,他们承认工程师的杰出技术,同时却将他们贬低为一群政治上顽固、社会上笨拙、文化上受限和道德上迟钝的人。人文学者的嘲讽凸显的只是其自身对于工程学及工程师们了解的匮乏。当工程师们将技术派送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中时,他们已经成为了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使技术人格化的过程充满着理性和人性,让一件件美妙、实用的产品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所以说,才华横溢的工程师们是善于动脑,兼有浪漫情怀,把大胆的富有远见的方案变成现实的,美化生活的诗人。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工程师本应该拥有的形象,找到了真正的工程师人格。作为一名在读的工科研究生,我由此深切地感受到所接受的教育并没有帮助我们完成职业人格的塑造。机械地掌握各种技术,仅仅有志于谋得一个不错的工作职位的工程师并非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作者在书中对于工程师教育的论述主要结合了理工类大学的崛起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理工院校出现之前,工程技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仅依靠个人的兴趣与追求,这种情况无法保证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科技发展也充满随机性。理工院校正是为改善这种状况而出现;在作者笔下,理工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法国在1747年建立的数个军事科学院。这些理工院校培养出的工程师,在战争中甚至起到了决定战局成败的重要作用。他们为国家的战争机器提供强大动力,这也是拿破仑将工程师喻为“会下金蛋的鹅”的原因。
中国理工大学的诞生也是在清末的战争年代,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下,教授技术的正规学校由洋务运动的当权者们创办起来,成为中国理工大学的原型。当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大面积的建设急需大量工程师,全民理工的理念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在如今,全国每年虽颁出数十万理工学位,理工教育却仅限于习得技术、传承经验,创新方面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理工科院校应该为科技的传承与创新选拔优秀的候选者,保护及发展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拥有稳定的发挥空间;研究生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应该更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如何在非常尖端的水平上学习以及如何从强有力的和根本的要点上探讨并解决问题”。现实世界随时随地给出的不确定性问题应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强大推力。
《工程学——无尽的前沿》在我的思想中引起的变化仍然像书中的工程学一样时刻不断地发展着,它让我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而书中诸多全新的视角和思想也将对我产生着持续且强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