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大爆炸”之谜有多少

2020-04-13 11:14:34      2423


书评作者: 江向东     发布媒体: 中国教育报

        好奇心总驱使着人们问这样的问题:宇宙从何而来?它有开端吗?若有开端的话,开端前是什么样子?开端后又是怎样演化的?若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只好用卡莱尔的话来回答:“我决不妄求了解宇宙,它可比我大得太多了。” 

        宇宙的确比我们大得太多了。然而,有如里维拉所言:“地是大的,可是地在我的脚下。”很多科学家都把洞察宇宙的身世视为人类智慧的骄傲。在托勒玫、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先驱者们的工作的基础上,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科学家们勾勒了一幅宇宙诞生与演化的生动图像,建立了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的理论基础,乃是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这两门学科都是20世纪的产物,既离不开量子物理学,又离不开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所有这些理论的专业知识,都是高度数学化和极其抽象的,与我们的日常经济和生活语言相距甚远。 

        堪称上乘之作的《大爆炸探秘》这本书,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近年推出的“哲人石丛书”当代科普名著系列中的一本。作者是得过英国最佳科学著作奖的英国著名科普作家约翰·格里宾博士。笔者有幸译过他与妻子合著的《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哲人石丛书”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中的一本)。《大爆炸探秘》的译者是卢炬甫先生,责任编辑是集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于一身的卞毓麟先生以及后起之秀匡志强博士。一看作者和编者的“阵容”,就让人信得过。 

        近30万字的《大爆炸探秘》,写有“天有多高”、“哲学家的宇宙”、“爱因斯坦的宇宙”、“大爆炸之前”、“创世时刻”、“极早期宇宙”和“粒子和场”等篇章,用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讲述了宇宙的起源,追溯了大爆炸理论的来龙去脉。可能与作者先后在《自然》杂志和《新科学家》周刊任过职有关,书中大量翔实的资料都条分缕析,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自然而令人信服。该书不仅展示了现代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巨大成就,还让人身临其境地接触那些伟大的科学先驱者们。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介绍了那些举世闻名或者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及其熠熠生辉的业绩,还以公允之心客观地评介了那些虽做过不可磨灭的科学贡献却未得到足够荣誉的人。例如介绍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或者叫创世的回声)时,既讲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1965年的实验发现,也讲了伽莫夫、阿尔弗和赫尔曼早在1952年对此事的预言。评介时作者还引用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的见解:“伽莫夫、阿尔弗和赫尔曼应该首先享有殊荣,因为他们愿意认真地看待早期宇宙,因为他们用已知的物理定律揭开了最初3分钟的奥秘。” 

        这本书涉及的专业题材虽然艰深,但我们读到的多是诸如下述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正如踢球时给球足够多的能量就能够使它滚到坡的高处一样,在聚变过程中加进能量也有可能造出很重的元素。”“有句谚语说,你看到警察开始显得年轻就知道自己在变老。”作者在序言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如果我最终成功地吸引了您的注意力,这主要是由于故事本身是如此迷人,只有一个拙劣的讲述者才会令它毫无生气。”  

中国教育报 2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