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11:14:34 2350 次
书评作者: 《中国教育报》 发布媒体: 中国教育报
编辑向来属于“幕后人员”,号称“杂家”,十八般武艺个个都得会上那么几招,还得像模像样。但编辑工作虽然杂,也有许多编辑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对某一专业或方向有所偏爱,渐渐深入进去的,由于编辑的信息灵通、接触面广,又能博采众长,在这些方面就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深度。在这样的深度之下,再加上对潮流对时代的迅速及时把握,“名编”们在与该领域的名家们的对话时就有了更多的现实性和创新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上海众多出版社知名编辑与中国当代知名学者展开的《世纪初的对话》丛书,历经四年“精雕细琢”,可谓绝对“丰盛”。
《世纪初的对话》丛书第一辑共推出五位知名编辑,他们围绕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的热门话题,与知名学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和探讨,立足于将雄厚的专业背景知识用读者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播。
曹锦清对学界的影响,有好几本书可以证明。《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使他在海内外的名声骤然升温。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掂出它的分量。它对中国思考和决策的头脑带来了新的启示,新的定位。丛书中《中国七问》,是曹锦清和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陈保平用对话体的形式共同探讨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关于中国向西方学习、公平与效率、民族主义、人权、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人生意义、宗教等七个问题,进行了有锋芒、深刻而不失公允的探索,颇有见地。
而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历史学家郭志坤,则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共同探讨《中国古史寻证》,揭示了历史研究和考古的最新进展对人类文化进程的影响。上海书画出版社的总编、著名画家卢辅圣和来自纽约的自由艺术家谷文达、以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徐建融,也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画的对话,集结成《中国画的世纪之门》,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反映了当代中国画的现实情境。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李伟国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敦煌研究学者,他和众多敦煌学者所谈的《敦煌对话》,叙述了敦煌文献的散失和整理现状。此外,还有一本《编辑修养十日谈》,汇集了现代出版界编辑们的丰富经验,甚至把我国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也从其作品集中“邀请”出来进行“对话”,非常富有创意。
名编辑们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与许多名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他们邀请名家进行讨论,既能使迸发的思想火花有雄厚的专业背景,又能以读者更有感觉的方式传播,使艰深的专门学问或理论性话题得以通俗易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失为学术普及的一种有效途径。
(《编辑修养十日谈》、《中国古史寻证》、《敦煌话语》、《中国画的世纪之门》、《中国七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24日第7版
,丛书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