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11:14:34 2424 次
书评作者: 《中国教育报》 发布媒体: 中国教育报
在人类迈向空间的时代,古老的日全食观测还有没有科学价值?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还有没有意义?这正是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我与绝大多数的天文工作者一样埋头于行星与恒星、星团与星云、星系与活动星系核,乃至黑洞与宇宙学的研究。至于日全食,那似乎只是天文爱好者感兴趣的事情。但读完了齐克尔的《日全食》,我方如梦初醒,为自己的无知和偏见而汗颜。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中,日全食曾经作出过极其出色的贡献。对今后的科学发展,它依然具有无穷的潜在价值,问题就在于你能否很巧妙地抓住它。
齐克尔是美国太阳物理学家,1956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夏威夷大学从事天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76年任美国萨克拉门托峰天文台台长,1984年任美国太阳天文台台长。1996年退休后被授予天文学名誉教授。作者曾组织过多次日全食远征队,观测过许多次日全食,是位经验非常丰富的日全食观测家。
与通常介绍日全食的科普读物不同,作者并未局限于日全食成因和观测史的介绍,而主要着眼于日全食的科学探索,着眼于日全食对有关科学领域未来发展的可能价值。业余日食爱好者和中学生们应该认真读一读齐克尔的著作,我相信,他们将会从中发现,他们不再只是蔚为壮观的天象的赞美者,而且同样能成为出色的研究者和实验家。我也向天文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生物学、海洋学等专业的大学生、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推荐这本读物,相信本书会对他们现在或将来的研究有所启发。
就在翻译临近完成之际,传来了我国科学家在新世纪第一春远赴赞比亚观测日全食的新闻,目的是想证实日全食可能产生的异常重力场谷的现象,它可能涉及物理学上的又一重大发现。日全食每年发生1-2次,1997年3月9日漠河日全食是上世纪在我国境内能见到的最后一次,此后我们不得不耐心等待十年,直到2008年。我要特别指出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它将长达6分39秒,只比最长的日全食少1分钟,至少在2030年以前它是本世纪世界上最长的一次日全食了。广大的日食爱好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千万要及早做好观测准备,以免坐失这次良机。至于从来没有见过日全食的朋友,我只想套用齐克尔的一句话:“假如你连一次壮观的日食都没体验过,你就不能说自己的一生是完美的。”(此文为《日全食》一书译后记,该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22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