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聆听大师箴言 走向成才之路

2020-04-13 11:14:34      2605


书评作者: 寇天     

        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不断走近科学。20世纪,科学技术更是以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回眸百年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及其走过的风雨历程,我们在为其谱写的华彩乐章欣喜的同时,也为科研阵地上的精英勇士对中国科普事业所做的不懈努力深怀敬意。因为在任何时候,科学的进步昌明都是与科学知识的普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用智慧、汗水和对科普的挚爱写就的一篇篇科普作品,不仅成为科技发展的见证,更是我国科普史的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由于这些作品时间跨度大,发表又较为分散,许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很难有机会遍览佳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近来,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科普佳作百年选”之《聆听科学》一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使我们有幸能重温20世纪科技的发展,聆听大师的教诲。该书精心选取了我国一百多位两院院士、知名科学家在20世纪这100年中所撰写的100多篇科普佳作,作品融科学性、文学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可谓是“真正通俗的科学家的科普作品”。

        这100多篇作品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学科。无论是与中国猿人头盖骨的第一位发现者一起重访龙骨山,还是随着“探路者”号探索火星的秘密,抑或畅谈转基因动物,读者都能在科技发展的长廊中回顾它的昨天,审视它的今天,展望它的明天。由于作者都是致力于科研工作的科学家,大多为我国现代自然科学某一领域的开创者、奠基者或开拓者,享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如两弹元勋王淦昌院士、我国原子能事业组织领导者钱三强院士、医学泰斗黄家驷院士等,他们的创作都建立在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因此作品不仅遣辞用字质朴准确,而且立论严谨,有观点、有实例,说服力强。如气象学家竺可桢院士在70多岁高龄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跋山涉水、不畏艰险,直到逝世前一天,家人还在为他记录由他口述的当天广播的气象报告。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资料旁征博引,严密地论证了我国数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既是一篇有很高学术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论著,也是一篇出色的科普文章,在当时受到了周总理的好评,广大读者的赞扬,还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密切注意,并很快被译成外国文字。难能可贵的是,由于这些作品饱含着作者对科学探索的切身体验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恰如其分地将高深的科学知识融入历史典故及风土人情之中,使之通俗化,充满了浓郁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性,从而折射出科学自身的魅力。桥梁专家茅以升院士的《桥话》,以文学的笔调、艺术的构思、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古今中外的桥,寓哲理于科学之中,堪称桥梁科普的杰作。毛主席看了之后曾说过“想不到你这位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

        如果将科学知识比作金子,那么科学的思维方法则能教会人点石成金。科学家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并不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讲解,更注重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普及,注意引导读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尽情享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揭示科学的内在美。王梓坤院士的《林黛玉的学习方法》巧妙地联系林黛玉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初学自然科学的人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学习方法,可谓匠心独运,读来令人茅塞顿开。昆虫学家尹文英院士的文章通过讲述她向国际昆虫学界权威的理论提出质疑并据理力争的经历,阐明了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科学家之所以为人景仰,除了他们成就卓越外,还因为他们的言行无不透射出伟大的人格魅力,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光芒。科学家不仅是荣誉的获得者,更是艰辛的付出者。一次成功的实验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一项新发现意味着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一个没有华丽辞藻的故事,一段看似平淡的经历,在述说着献身科学的酸甜苦辣的同时,无不使一个个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有着披荆斩棘、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有着坚持真理、献身科学的崇高品德;还有着勤于思索、一丝不苟的科学素养。天文学家张钰哲院士的《似曾相识燕归来》讲的虽然是发现一颗小行星再次回到地球附近的始末,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天文学上的任何一次考证都离不开大量资料的核实、繁复的计算以及长年累月的观察。夜间的天文观察尤其来不得半点疏忽,哪怕一个瞌睡也可能导致与千载难逢的拍摄时机失之交臂。而张钰哲院士正是在这样枯燥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以忘我的精神、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发现了800多颗小行星。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但我们的科学家却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这条坎坷的道路,为我们创造出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21世纪这个崭新的时代,更需要年轻的一代继续开拓、创造。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纪的主人,是民族振兴的希望。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有句名言:“科学应该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尽管“真正通俗的科学家的科普作品”只是浩如烟海的科普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聆听科学》的出版让这“一小部分”汇到了一起,使青少年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走近院士和科学家们,赏读他们的科普佳作。从他们渊博的知识、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各具风格的学术思想、杰出的科技成就和待人处世的风范中,青少年不仅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启迪智慧,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从而培育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无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

        青少年朋友们,《聆听科学》会成为你们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引领你们扣开神圣的科学之门,用丰富的科学知识、辩证的科学方法、崇高的科学精神武装自己,破除愚昧和迷信,批驳各种伪科学、歪理邪说,以敢于创造、勇于创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