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11:14:34 2243 次
书评作者: 科学时报 发布媒体: 科学时报
当漫长的岁月在作者看似波澜不惊的笔下缓缓铺展,你也许会为大自然的杰作由衷感叹:在进化这棵大树上,人类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枝条,但却在用智慧试图描绘出整棵树的全貌,而这个美丽的大脑也正是进化的结果。
准备开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结束了一次短暂的旅行。当飞机在夜晚的城市上空越飞低,灯光勾勒出的道路轮廓也越来越清晰。我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以这样的角度来打量一座城市,但是这一次的经历却似乎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因此,当我在某雨后初晴的早晨真的翻开这本名叫《听基因讲祖先的故事》的书的时候,这一幕景象又一次撞到了我的眼前。当然,这不是本关于城市或者灯光的书,正如它的名字所呈示出来的,它将要讲述的是关于进化的故事。不过,从头至尾读下来就会发现,作为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或亲历者,作者们显然并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地讲完一个故事。从整本书的脉络来看,其实有两条线索贯穿其中:其一是关于生命进化身的进程,也就是说,人这种动物是什么时间从哪条道儿摸上来,又是如何一路走到天的;其二则是科学家如何运用分子人类学的方法从事人类进化的研究,也就是说,这些眼敏锐的人们是如何沿着进化的历程一路顺藤摸上去,摸到了人类祖先那个“瓜”。两条线索或明或暗或隐或伏,又在基因研究的背景下相互交错,最终成全了一个关于人类祖先以及寻找人类祖先的故事。
按照者在书中所揭示的,根据分子人类学的DNA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掌握了以下问题的线索: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相互之间有怎样的亲戚关系,以及现代人是在什么时候、么地方诞生的。读着的时候我就在想,或许在分子人类学家们的眼中,基因就像那些市的轮廓灯,它们在进化之路上点亮,清晰地勾勒出这条路的脉络:哪些是主干道,哪些是分岔路,在什么地方交汇,又在什么地方断流,所有这些都随着对基因研究的深入而越来越清晰地呈示出来。
进化的历程已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清晰而鲜活的展示,此处自不必多言;令人很想多说几句的是此书的第二条线索。就像进化的历程会有许多分岔路口一样,科学家们关于进化的研究本身也有许多岔路口。每一次分歧皆有其原因,而研究者们在岔路口的疑惑与选择也为进化的故事平添了不少生趣。
1968年2月,日本科学家木村资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提出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这一学说简单来说就是,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变化,大多数并不具有变得比以往更好的积极意义,即大多数变化是呈中性的。这个理论一经提出就遭到了来自当时主流的新达尔文主义者的抨击,按照新达尔文主义主张,自然选择是万能的,进化上的变化,全部都是出于对自然选择有利这样积极的原因才被固定下来的。有趣的是,据说木村本人也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自己的学说,因为他自己也深新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当然,后来越来越多的数据都支持了中性学说,科学家们也逐渐接受了它。不过,就像历史上许多次科学发现一样,随之而来的问题又一次延伸到了科学之外。按照自然选择的观点,“最优秀的生物生存(适者生存)”,而在中性学说看来则是“最幸运的有利的生物生存(幸者生存)”。在回溯自然选择学说被滥用的历史之后,作者不禁发问:面对今天的竞争社会,阐明偶然事件具有重要作用的中性学说,将会怎样被人们接受呢?是否也会影响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呢?这个问题不仅非常重要,也意味深长。”这样就为一个科学事件的讨论引入了更多维度的思考,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同样关乎选择。只是当我站在这样的分岔路口的时候,却未必总会有灯光在前景尚不明朗的路上点亮。
《听基因讲祖先的故事》收在一个名叫“科学咖啡馆”的系列里,无论是“咖啡馆”这样的环境,还是作者所选择的讲“故事”的方式,都赋予此书一副亲切可人的面孔。当漫长的岁月在作者看似波澜不惊的笔下缓缓铺展,你也许会为大自然的杰作由衷感叹:在进化这棵大树上,人类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枝条,但却在用智慧试图描绘出整棵树的全貌,而这个美丽的大脑也正是进化的结果。这像是一个传奇,但却真实地发生了。那么,书写了这个奇迹的人类否能为自己的命运做出完美的选择呢?合上书的时候,这个问题慢慢浮现,而答案,我还不能确定。
摘自《科学时报》05年11月3日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