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老总带你逛书展

2020-04-13 11:14:34      2223


书评作者: 傅勇     发布媒体: 科学时报

        黄禹锡曾因2005年4月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狗,被韩国举国上下誉为民族英雄。然而,仅仅数月之后,却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伪造的论文而名誉扫地,成为韩国之耻,仿佛一夜之间就由天堂落入地狱。“黄禹锡造假案”一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由得问,难道以探求真理为己任的科学家也会作假?“黄禹锡造假案”是否仅是冰山一角?神圣的科学殿堂中还有多少个“黄禹锡”未现身呢?

        长期以来,公众中间存在一种普遍的认识:科学是一种理性的意识,科学研究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尊重客观更是科学家工作态度的精髓所在,所有科研成果都是客观公正的。然而纵观整个科学史,“黄禹锡造假案”绝非凤毛麟角,类似的数据伪造、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近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难道科学是不公正的吗?科学史上曾经发生过哪些舞弊案?学术腐败的原因是什么?若你阅读过《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一书,或许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此书可谓是我们了解科学史上学术舞弊的极佳读本。其作者为美国《纽约时报》科学记者威廉·布罗德和尼古拉斯·韦德。布罗德曾是普利策奖得主,韦德曾任《科学》杂志记者。书中列举了科学发展史上已知或嫌疑的学术舞弊案例,如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为了进一步加强其实验结果的说服力,大量篡改了自己的研究结果;近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因其发表的统计结果过于完美而失去其真实性;免疫学家萨默林为了证明受到质疑的研究成果,伪造了在老鼠身上进行皮肤移植的实验结果……作者总结到,“现实的科学研究结果和通常理论所描绘的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

        当科学不再被当成一项神圣的事业,而蜕变为用于安身立命的职业;当科学遭遇名誉、金钱、权力,被用于攫取声名与地位,学术造假之风日益盛行也就不足为奇了。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者是否承认,科学工作者开展新研究,获得新认识,除了逻辑性与客观性之外,也存在巧辩、宣传、个人成见之类的非理性因素。正如书中所言:“科学家依靠的并不全都是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也不是他们所专有的。”

        《春秋》有言曰:“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由此可见,古代圣贤们早就指出了“诚信”对于为人、为学的重要意义。的确,当大众眼中纯洁无暇、代表“客观公正”的神圣殿堂的科学落入名利的漩涡时,人们通常会将学术腐败归咎于科学家个人道德或者社会体制。然而在本书作者笔下,学术腐败的出现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其根源早就深植于科学本质并由其决定。作者指出,“科学不是知识的抽象,而是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它不是真理的忠实仆人对自然所作的理想化探索,而是既受赋予科学家的所有美德又受野心、骄傲、贪婪这些人类一般感情所制约的人类活动。”因而当我们看待科学时,应当把科学与其他形式的智力创造活动同等看待。不应把科学看作是绝对真理的完美体现,更不应把科学家看作圣人,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凡夫,都有着共同的人性弱点。我们如果再以这种眼光去看待形形色色的学术腐败事件时,或许就能够进一步看清其出现的根源所在了。

        当科学不断遭遇“黄禹锡造假案”之类的学术舞弊,照一照《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这面“镜子”,看一看该书附列的34个学术舞弊案例,对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家乃至科学,也许是不无裨益的吧。 

                                                  摘自《科学时报》06年2月23日B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