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11:14:34 2223 次
书评作者: 徐恒 发布媒体: 科学时报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开颜……”
关于这首歌,大家可能不知道它的歌名和词曲作者,但是谁要是说自己从来没有听过这首歌,那可真要回家好好问问父母,小时候都干什么坏事去了。
小学语文课上,老师会告诉大家,这首歌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是比喻中的隐喻。因为它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好像”、“宛如”这样的比喻词。于是乎,同学们的作文本上开始出现这样的句子:“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祖国啊母亲,是你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喂养大”、“不巧赶上塞车时间,公共汽车乌龟般前行着”等等。隐喻的巧妙运用使得一些平淡无奇的语句,立马变得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这些语句也成为一代代小学生作文的必杀句。
相比课堂上的咬文嚼字,现实各异的语言环境中,隐喻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最典型的当数歌词和广告词。现代歌词因为与古代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无论是何种音乐类型、音乐体裁的歌词,都很自然地沿袭了惯用隐喻等修辞手法的传统。鉴于例证俯拾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而作为现代商业环境下一个重要的宣传手段,电视广告时间短、强度高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短时间内除了要有奇妙的创意之外,结尾还要配上一句抓人耳朵的广告词。就好像一段精彩的舞蹈之后,一定要摆出一个帅气的“ending pose”。于是诸如“爱你等于爱自己”、“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样一语双关而又寓意明显的广告词很容易就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成为业界中传诵的经典。
可以看到的是,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但是更多时候,大家只是在不同场合频繁无意识地使用它,并没有切身感觉到它的存在。说到底还是对隐喻这种形式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西方哲人们一直以来都很关注这种修辞手法,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修辞学》中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隐喻是未加明言的明喻,明喻是说明了的隐喻。当代美国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家塞尔(John Searle)认为,明喻和隐喻应当有明确的界限,而且隐喻的地位和作用更值得人们研究和关注它。布莱克(Max Black)、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等语言学家也从学术角度对隐喻作了探讨。然而用库珀的话说,“隐喻这一主题应该成为他们研究工作的重心,而不是仅仅作为某种附属物”。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隐喻》这本学术著作的诞生。
戴维·E·库珀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勤于笔耕的他,在1986年就写成了这本较早从语言哲学角度探讨“隐喻”的专著。虽然作者在本书的中译本序中曾谦逊地说道,“我撰写本文的初衷在于提高西方读者对隐喻的重视程度”。但如果你只是想要学会如何更娴熟地运用隐喻手法,为自己的大作增色添彩,建议你回家去翻翻小学语文课本吧。
本书绝非一般的谈及隐喻这种修辞手法,而是从专业角度系统研究了诸多场景中的隐喻现象。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何谓隐喻”、“隐喻的意义”、“隐喻的功能”和“隐喻和真理关系”四个方面作论述。粗略翻过一遍,至少有两个地方吸引了笔者这个门外汉。对于“我们为何隐喻地言谈”这个一般人很少思考的问题,库珀给出了有趣的答案:从语言学层面上考量,写文章善用隐喻手法类似于在科学活动中建构富于想象力的模型,即隐喻是“理论创造阶段的一种本质工具”;从实际意义上看,隐喻使人有一种“在家里”(at home)的感觉,隐喻言谈能够引起一种亲近感或者被称之为密切性的东西,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更融洽的气氛中交流。而在最后一部分,库珀借用尼采的一句“真理是已经磨损了的隐喻”,表明了自己对两者关系的理解。话说《圣经》这样的文本,都充满了隐喻性语言。倒不是因为上帝是个油腔滑调的家伙。说到底,任何话语任何表述到了最终极的阶段都免不了隐喻。甚至可以极端地认为,真理中根本就不存在纯粹的字面言说。真可谓是“世上本没有真理,隐喻得多了,也便成了真理”。对于一向以仰视的角度看待真理的普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颠覆性的说辞。
总的说来,库珀想要告诉大家,隐喻不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你略懂语言哲学,并对隐喻这种修辞方式有兴趣的话,本书不失为一盏带你进入隐喻世界的探路灯。但如果仅仅是想要学会运用隐喻来提高自身语言的魅力,劝你还是回到生活中去吧。任何文字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语言,来自于生活。在那里,才能找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毛主席一句“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鼓舞了几代年轻人努力拼搏、实现梦想;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理论,更是成为多少有志青年的座右铭。不排除伟人光环为话语本身的加分效果,但是这短短一句话,因为有了隐喻的点缀,顿时显得形象而意味深长。
于是在这里大声疾呼一句:为了更愉快地交流,尽情地隐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