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晶体学大师、英国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多萝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1910-1994)逝世10周年。描写这位杰出女性生平的首部传记《为世界而生——霍奇金传》中文版日前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11月29日,该书作者、英国科学作家乔治娜·费里专程来沪出席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行的《为世界而生——霍奇金传》新书首发新闻发布会,并在上海书城、复旦大学就该书作公开演讲。
《为世界而生——霍奇金传》是英国著名科学作家、《今日牛津》杂志的主编兼科学编辑乔治娜·费里的处女作,曾入围达夫·库珀奖、马什传记奖。由新华社王艳红女士精心翻译的这部科学名家的传记共30万字,它淡而不俗,不仅清楚地阐述了霍奇金的科研工作,还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向读者展示了这位优秀女性坚强的外表下隐藏着热情待人的温暖和内心深处亲切的善良。本书也详细描写了多萝西和中国科学家之间相互理解的令人感动的纽带,同时记叙了20世纪众多科学巨擎的人生片断。
霍奇金在20世纪的科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她用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完成了青霉素结构的测定工作,1957年又测定出了维生素B12的结构,并因此在196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57年她获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奖章,1965年接受功绩勋章。她的研究促进了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后来DNA结构的发现。她不仅是一位积极的和平倡导者,还热情帮助中国、加纳、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为此,英国还特别设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研究生奖学金项目,以鼓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科学事业。
霍奇金是英国女性中的精英。她克服设备和实验上的挫折、为人妻母的压力、长期的病痛等种种困难,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然而她淡泊名利,从未写过一本书,也从未要求成为一所设备精良的豪华实验室的主管。她拥有众多荣誉,却始终简单地自称多萝西·霍奇金。尽管她热情支持鼓励女性参与科研,却不喜欢被当成女性的楷模。而她还积极促进国际间的相互谅解,不知疲倦地而四处奔波,为了世界和平,为了促进东方与西方、北方与南方的科研合作,这使她有更多理由为人所知。霍金奇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先后曾8次访问中国。她在国际上第一个宣布中国科学家破解了胰岛素结构,对中国科学家于1978年加入晶体学的国际科研共同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1993年,83岁高龄、因关节炎而行动不便的她,坚持前往北京参加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晶体学大会,让朋友们震惊。作为生前最后一次中国之行(她于此后七个月去世),这无疑是一趟英勇的旅行,也令她自己非常满意。
《为世界而生——霍奇金传》中文版的推出,使得有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了解当年她曾那样热情诚挚地分享过中国晶体学家们的喜悦的背后,有着与她的晶体一般纯净的心灵。这是一本出色的作品,是热爱科学和热爱人性的赞歌。它有理由使我们相信,思念越淡,怀念越久:霍奇金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一个圣洁、宽容、温柔地爱着世人的人。
多萝西的生平和工作,有着丰富的资料。为了客观、真实、生动地写作霍奇金的传记,费里走访了大量相关人物,包括她的家人、同事、邻居、朋友;还到牛津大学、各图书馆、档案中心查阅了多萝西留下的零碎的自传文稿、她所有私人的通信和其他文章。作者还查阅了包括多萝西所有的科学论文和讲座的三卷本文集,以及一些她最亲密的同事的历史文献。而那些与多萝西熟识的人,提供了文字记录中通常缺少的精彩事件和个人细节。《为世界而生——霍奇金传》不但记录了霍奇金个人科学事业和生活轶事,也是了解20世纪晶体学史、生命科学史、牛津大学教育史的珍贵史料,是霍奇金生平的最权威的传记。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对推进中英友好、进一步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将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