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
目录
第一章 典当未来 1
食物是薄弱环节 2
食物安全政治学的出现 6
当前的全球庞氏经济 10
压力攀升,国家失能 13
B模式——拯救文明的蓝图 18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典当未来”一词用得贴切 22
第二章 人口压力 土地和水 33
文明的基础遭到侵袭 34
地下水位下降 39
城乡争水,农民输给城市 41
土地和水的冲突 44
人车争粮 47
上涨的环境难民潮 49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西南大旱与哈尼梯田 53
第三章 气候变化与能源转换 63
升温及其影响 64
冰体融化,海平面上升 68
冰川消融,农业减收 73
气温升高,产量下降 75
石油和煤双双淡出 77
史无前例的挑战 81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哥本哈根,希望哈根 83
第四章 稳定气候:一场能效革命 93
照明技术的革命 95
节能电器 97
零碳建筑 99
交通系统电气化 103
新材料经济 107
更智能的电网、电器和更明智的用户 113
节约能源的潜力 115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节能,节能 118
第五章 稳定气候:转向可再生能源 129
转向风能 132
太阳能电池和集热器 136
来自大地的能源 142
以植物为本的能源 145
水力发电:河流、潮汐和波浪 148
2020年的世界能源经济 150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需因地制宜与可持续 156
第六章 以人为本设计城市 173
都市生态学 175
重新设计城市交通 176
自行车的回归 180
减少城市用水量 184
农作城市 187
改善棚户区居住条件 189
以人为本的城市 190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从农家乐到城市野趣 195
第七章 消除贫困,稳定人口 205
人人有学上 207
走向健康的将来 210
稳定人口数量 215
救援失能国家 219
一份消除贫困的议程和预算 221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最重要的是稳定人口 225
第八章 恢复地球的本来面貌 235
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236
植树固碳 240
保护土壤,修复土质 244
振兴渔业 247
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250
修复地球所需花费 251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输了自然,我们就会输掉自己 255
第九章 让80亿人吃饱吃好 263
提高土地生产力 264
提高水的生产力 268
更有效地生产蛋白质 271
农业的本地化 275
需求的战略性削减 277
在多条战线上作战 279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削减需求,杜绝浪费 282
第十章 现在动员还来得及吗 291
税项转移和补贴转移 294
煤:落幕之始 298
稳定气候 302
社会变革的三种模型 304
实现战时动员 307
起来,拯救文明 309
你和我都能做些什么 313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起来,我们真的都可以! 315
内容提要
什么是B模式?我们的文明需要拯救?
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环境危机、食物危机,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是很难想象,文明的基础已经岌岌可危。
作者分析了那些导致远古文明消失的因素,竟然发现我们今天的处境也与他们相去不远了。作者将传统的现行的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认为这样“一切照旧”下去,我们的文明很快就会遭遇危机;而把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把经济视做生态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能效革命、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本书是对传统的现行的一次性的经济模式进行无情的客观反思,是诠释生态经济新模式的普及读物,案例生动、资料翔实,几乎每个自然段都基于不同的案例和权威机构的资料。作者呼吁全世界立即行动,用战争动员的方式以“B模式”取代“A模式”,拯救我们的地球,延续人类的文明——到2020年全球CO2减排80%,人口稳定于80亿或者更少,恢复地球的自然系统,消除贫困。
B模式经济的代价大吗?否。根据作者的测算,仅仅将2008年全球军事预算的13%用于执行B模式,我们便可绰绰有余地使整个世界走向可持续进步的道路。
前言
几个月前,我在阅读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上一篇关于气候与能源的文章时,这样一行字跃然入目:“‘一切照旧’已经开始可以读成‘世界末日’了。”
这个判断固然会令许多人吃惊,但是,关注森林滥伐、土壤侵蚀、地下水位下降和气温上升等全球环境趋势的科学家们,却不会吃惊。他们早就说过、并且一直不停地在说,如果此类趋势持续下去,我们必定陷入困境;不清楚的,只是将会出现的是什么样的困境。
现在看来,食物似乎是个薄弱环节,正如许多早期文明所出现的情况。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食物时代,它的标志是食物价格上涨,饥饿人口增加,以及食物进口国试图购买或租借大片外国土地,从而导致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激烈竞争已经跨越国界。
以往谷物价格暴涨的原因是单一的,如苏联遭遇干旱或者印度的雨季未能如期而至等。这类情况一般在次年收获时就得以恢复正常。最近的上涨则与过去不同,是大势所驱的,是人口增长、地下水位下降、气温上升、冰雪融化,以及把谷物用于生产汽车燃料等形势共同造成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每遇谷物价格上涨,美国农业部只要让按计划休耕的部分耕地提前恢复生产就行了。可是现在,休耕土地已经不复存在。突然间,食物安全竟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对于未来的食物安全,能源政策的影响可能超过农业政策。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也许会更多地依靠计划生育而不是农业生产。对未来食物安全的贡献,可能更多的应来自提高水的生产率的努力,而不是扩大灌溉用水供应的对策。
在《复杂社会的崩溃》(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一书中,作者约瑟夫•泰恩特(Joseph Tainter)注意到:随着文明的进化,文明变得越来越复杂,直到最终复杂得无从管理。美国议会对气候议案的争论,正在随着本书的付印而远离它的目标,这使我有了同样的感受。
国际组织也在为复杂所苦。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所有的目光都遥望着将于2009年12月初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按我的看法,国际协商所达成的气候协议,其实很快就会过时。理由有两个:第一个是没有任何政府愿意比其他政府承担多得多的责任,所以拟通过协商达成的削减碳排放目标,几乎肯定会被大大压低,与实际需要的巨大削减量相差不啻云泥。
第二,由于协议的磋商和批准是旷日持久的过程,而我们却很可能等不起。这并不是说,我们无须参加协商,无须力争取得最好的可能结果。但是,我们不能靠拟定协议来拯救文明。
一些最令人瞩目的促进气候稳定的行动,都不曾进行国际性协商,例如强大的美国草根运动,可以说起到了禁止或者推迟新建燃煤发电厂的作用。这一运动的领袖从来不曾宣称,只有欧洲、中国或者世界其他国家都禁止新建燃煤发电厂,美国才会这样做。他们的努力是单方面进行的,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美国不能迅速削减碳排放,世界将陷入困境。
当今的世界正处在一场政治引爆点和自然引爆点之间的赛跑之中。我们削减碳排放的速度,可以快到足以保住格陵兰的冰盖,阻止因其融化而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吗?我们可以迅速地关闭燃煤发电厂以留下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冰川,从而维系住亚洲各主要河流和旱季灌溉系统的水源保障吗?我们能够在自然界采取提高死亡率的方式之前,靠自己降低生育率来稳定人口吗?
在气候方面,似乎一切都变得太快了。在仅仅几年前,人们对北冰洋夏季海冰面积缩小状况的预计,还是夏季海冰将继续存在几十年。但最新的报告已经认为,北冰洋夏季海冰的完全消失将只是几年之内的事情。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报告才发表了没有几年,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气温的上升和海平面的上升,全都超过了该委员会报告中所估计的最坏情景。
可喜的是,向可再生能源转移的速度和规模,竟也达到了我们两年前想象不到的地步。以得克萨斯州为例,8000兆瓦的风力发电能力正在那里发挥作用,1000兆瓦的新风电场正在建造,还有一个大规模的发展项目将能提供超过50吉瓦的风力发电能力(相当于50个燃煤发电厂)。单风电这一项,满足全州2400万居民的生活需要就绰绰有余。
中国的“风电基地”项目,正在筹建6个吉瓦级的风电场,总发电能力为105吉瓦。此外,还有许多较小的风电场已经在运行或者在建造中。
最近,欧洲的一个公司与投资银行的联合体建议,希望在北非建造一个巨大的太阳热能电站,主要功用是向欧洲输送电能,其发电总能力将大大超过300吉瓦(目前法国的总发电能力的约3倍)。
我们还能够列举更多的事例。总之,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远远快于绝大多数人的设想。例如,美国在2008年增加的风电场的发电能力为8400兆瓦,而燃煤式发电能力只增加了1400兆瓦。
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需要做什么——分析全球状况的人士显然对此已十分清楚,而在于在允许的时间内如何去做。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还剩下多少时间。大自然在给地球掐表,但我们看不见这个跑表的表面。
B模式是很有抱负的,仅仅因为它正在做的事情是要扭转形势。这样做难度大吗?那还用说。风险大吗?绝对如此。
让我们陷入目前困境的思路,恐怕未必能够引领我们从中挣脱出来。我们需要新的思路。我赞成环境学家保罗•霍肯(Paul Hawken)2009年在某大学的毕业典礼讲演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大意是说,在认识我们所面临挑战的艰巨时,首先要决定的是需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是付诸实施,接下来才是考虑是否可能做到。
莱斯特 • R • 布朗
2009年7月
作者简介
精彩片段
A模式、B模式和C模式
很荣幸能够为布朗教授的《B模式4.0》写一点读后感,也利用这个机会谈一些对中国绿色发展的看法。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美国著名绿色思想家莱斯特•R•布朗的了解,主要有两件事。一是1994年到1995年间他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命题,二是2003年他开始出版《B模式》系列著作。前者引起了有关中国粮食问题的持久的争论,后者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发展的“C模式”(参见诸大建等著“C模式:自然资本约束下的中国发展”,2004;以及《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2007)。《B模式》是布朗希望重建世界经济体系的很有雄心和政策意义的绿色宣言书。它每过一两年出升级版,从2003年到2009年已经有了四个版本,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引起了深入的讨论。因为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关系,我每次都很快很认真地研读《B模式》的英文最新版。总揽这本书前后四个版本的演变,可以领会到布朗B模式的以下主要观点。
一是以高碳化石能源和线性经济的物质过程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即“一切照旧”(BAU)的“A模式”,是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的,已经走到了尽头。变革的方向是以低碳可再生能源和物质再生性利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B模式”。B模式的实质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从追求更大的发展到追求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稀缺性自然资源的生产率。
二是当前基于A模式的世界经济已经陷入了庞氏困境或者庞氏陷阱,即世界经济是在耗用自然资本的本金而不是利息在过度扩展,一旦自然资本耗竭,发生的便会是庞氏类型的崩溃。这是因混淆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而造成的,即经济系统应该是内含于生态系统的关系,而非像强调经济增长的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经济系统包含了生态系统。
三是B模式的目的是把世界领出通向衰落和崩溃的老路,转而踏上使生态安全得以重建、人类文明得以长久维系的新途。B模式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减少二氧化碳净排放80%;世界人口稳定于80亿或者更少;消除贫困;以及恢复地球的自然系统,包括土壤、地下含水层、森林、草地和渔场。
四是从A模式到B模式的转变需要采取战时动员的方式。要抢在全球庞氏经济突然破灭之前拯救地球,人类需要战时状态那样的动员和反应速度。布朗研究了三种社会发生巨变的模式,即“珍珠港模式”、“柏林墙模式”以及“三明治模式”。其中,珍珠港模式在导致社会快速转变上是有效的,但取得效果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柏林墙模式是社会思想、制度、技术慢慢演变到一个转折点或者起爆点而出现的社会变化,它的演变是需要时间的。三明治模式是自下而上的草根组织和自上而下的政府领导相结合而促进,导致社会在短时间内实现变革。例如,2007年到2009年美国上下合璧的可再生能源与提高汽车效率运动,可能使得美国在这方面用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达到起爆点。布朗认为这对于实现B模式是管用的。
我认同布朗B模式中所传达的许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的思想观念和政策建议。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的话,我的看法是:布朗在书中提出的问题———即不要走A模式一切照旧的发展道路的看法,是正确的和应该考虑的;但是他提出的解法———要求用B模式不加区别地解答发达国家的稳态发展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发展问题,是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的。例如,布朗在《B模式4.0》中建议,中国应该停止建设所有燃煤发电厂,转向可再生能源,恐怕就不是一个当前可行的建议。这使我想到布朗的观点与他在书中多次提到的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赫尔曼•戴利(Herman Daly)观点的重大差异。按照戴利的观点,可持续发展或者减物质化发展首先应该针对北方发达国家,而对南方发展中国家,关键是在经济增长中注意可持续性。因为发达国家的基本需求已经满足,因此需要在物质消耗上大幅度进行“减肥”;而发展中国家就像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基本需要尚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仍然需要有一定的资源环境消耗扩张。[参见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Beyo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诸大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这就是说,B模式的许多思想和政策建议,对于发达国家的绿色转型肯定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对于中国的绿色发展却需要做进一步的转化和加工。中国的绿色发展,一方面需要避免走上布朗指出的传统A模式的道路,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防止走上有资源环境保护而没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从布朗书中得到的最大意义的借鉴,就是需要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原理的另一种模式——使中国这样的众多人口尚没有脱贫的发展中大国走上资源环境消耗与社会经济增长相对脱钩的发展道路,我称之为中国发展“C模式”(在不超过世界人均生态足迹的条件下,提高中国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否则,我们就无法合理地回应许多发达国家提出的要求:中国从现在起就应该进行高强度的二氧化碳总量减排或者控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强调布朗的B模式对中国绿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一,B模式中传播的许多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学思想,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对于研究思考中国发展C模式是有用的。其二,中国当前发展的主要风险仍然是防止A模式的传统道路,布朗提出的警示对于中国发展的绿色转型是有针对性的。特别是在没有提出中国自己的C模式理论以前,许多人对B模式的批判很可能会导致更多的A模式偏向。其三,在自然资本总量受到约束的地球上,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在推进B模式方面做出实质性的示范,要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发展,在道义上是不公平的,在实践上也是非常困难的。
是为序。
诸大建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低碳城市项目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2010年4月25日